31家燃料电池上市公司,谁能跑出大黑马?

31家燃料电池上市公司,谁能跑出大黑马?

年底决策层的一波操作,让市场感觉到氢燃料电池行业有逐渐上位之势,一些敏感的资金除了参与一级市场之外,也在尝试布局二级市场的氢燃料电池概念股。

老张专注于一级市场氢燃料电池行业的研究,同时也留意到不少上市公司切入到氢燃料电池行业。在这里将这些涉及氢燃料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整理出来,供二级市场投资人研究。

老张整理发现,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上市公司有19家,整车企业的上市公司则有10家,上游制氢的央企上市公司也有3家。从二级市场投资来看,显然,参与关键零部件的19家上市公司值得认真跟踪,这里面是否能跑出大黑马来,也尚未可知。

关键零部件及动力总成企业:19家上市公司 (建议大家收藏参考)

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问题一直被不断的提及,依赖进口、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现阶段燃料电池这些领域,在这些企业中的主营收入并没多少体现。但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力量依旧三大利器,或切实自身积累加大研发、或合纵联横资源共享、或利用资本杠杆做股权收购。开始有一些公司开始表现。

终端显示,涉猎关键零部件上市公司主要发力点不同,电堆、空压机、气罐或更加细分的领域皆有涉猎。

1、大洋电机(002249.SZ)

巴拉德股东;后期将持续开展燃料电池发电机集成,燃料电池系统整车集成业务。在鄂已投建1.7万套产能燃料电池系统建设项目。

三电系统,电机产品占比较大,运营板块收入高增速。

2017年度,全年营收86.05亿元,扣非净利润2.813亿元。其中新能源车辆动力总成占比9.09%。

2、雄韬股份(002733.SZ)

设立研发中心,在武汉投建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出资不超过五亿元设立氢雄电池;参股氢璞创能(近期减持);拟出资不超过3亿元设立雄韬投资;与大同市签订协议建立雄韬氢能公司。

以蓄电池及材料、锂电池等业务为主。

2017年度,营业总收入为154.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9187万元。

3、雪人股份(002639.SZ)

掌握压缩机核心技术,拥有SRM及RefCcomp两个国际知名品牌;与高校及新源动力等燃料电池企业合作;

参股CN公司;

设立上海雪人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参股雪氢产业投资管理(平潭)有限公司;

研发出超过30kw使用寿命超1万小时系统效率超过50%氢燃料电池产品。

制冰设备。

2017年度,全年营收9.365亿元,扣非净利润-8444万元。

4、富瑞特装(300228.SZ)

公司具备车载35kpa氢瓶研发生产能力,涉足加氢站氢瓶领域,参股设立研发公司江苏氢能;控股子公司氢能装备加氢设备及车载供氢系统进入量产阶段。持有东风特汽股权切入整车运营和销售环节。

公司主业涉及CNG/LNG设备,气瓶占比较大。

2017年度营业总收入为17.46亿元,扣非净利润228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6.30报告中,氢能设备主营业绩贡献占比达3.55%。

5、德威新材(300325.SZ)

设立德威互兴新能源公司,通过子公司取得美国混动10%股权并取得美国燃料电池公司55%股权;

受让贵州特车30%股权;

斥资1亿元在株洲设立孙公司湖南德威蓝色动力有限公司(暂用名)进行技术研发及技术转让咨询工作;

子公司与上海汽车城合作建设一条示范运营线路。

电缆料业务。

2017年度营业总收入为17.87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148万元。

6、潍柴动力(000338.SZ)

氢燃料电池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供应商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投资4000万英镑认购其20%股权,并在潍坊成立合资公司;将获得其产销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和电池片的授权;

与博世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商用车燃料电池方面进行合作;

与巴拉德共同在山东研发制造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控股巴拉德约19.9%股权;

投资氢燃料电池新三板企业弗尔赛(834626.OZ)。

与博世就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开发生产进行合作。

汽车发动机及非汽车发动机,叉车生产、仓库技术及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等。

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516亿元,扣非净利润为64.72亿元。

7、长城电工(600192.SH)

持有新源动力8.97%的股权,为初始出资方。新源动力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开发生产,目前代表了中国氢燃料电池电堆自研最高水平。

中高压开关柜等电力产品为主。2017年度全年营收13.53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38.7万元。

8、东旭光电(000413.SZ)

认购亿华通5.51%股权,亿华通主要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017年度未扣非的净利润为3060.53万元。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建筑安装、建筑安装、光电显示材料及电子产品等。

9、三环集团(300408.SZ)

固体燃料电池的隔膜板,与美国布鲁姆能源公司合作。

主营业务为电子陶瓷类电子元件及基础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科力远(600478.SH)

所属国家研究中心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大巴示范运行等项目。提供辅助动力电池系统。

业务包括多种电池生产及极片等。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3.30亿元,扣非净利润-1706万元。

10、长盈精密(300115.SZ)

参与投资氢源动力,从事动力科技、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机电设备、电气设备等领域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工作,持股比例20%。

从事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手机及移动通信终端金属外观件、屏蔽件及职能新产品小件、手机及通讯产品连接件等;2017年营业收入为84.3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5.178亿元。

11、厚普股份(300471.SZ)

提供加氢站设备;

2017年与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应用和推广项目,考虑共同组建制氢、储氢、加氢的合资公司或项目公司。参与了武汉、郑州的多个加氢站建设;

将引进第三方公司在70MPA、35MPA加氢站涉及建造、核心设备设计、制造的先进技术,实现加氢站核心设备的国产化。

公司主要从事多类型能源气体加气站设备及提供能源工程类解决方案;

12、南都电源(300068.SZ)

目前直接持股新源动力8.12%股权。

主营业务包括阀控密封电池产品、再生铅产品、阀控密封电池产品等。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86.37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66亿元。

13、宗申动力(001696.SZ)

合资成立宗申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阶段启动实施“车用氢燃料电池系统、无人机或潜水器特种电源”,持股比例90%。宗申派姆新动力曾成功开发出燃料电池摩托车、燃料电池残疾人车、燃料电池叉车、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等样机。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发动机、通用机械、产品零部件及销售业务。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51.97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20亿元。

14、安泰科技(000969.SZ)

公司控股子公司安泰环境做气体扩散层、金属双极板商业化推进;目前公司在金属双极板方面,已向燃料电池厂商巴拉德供货。

主要业务为金属新材料及制品。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46.6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561万元。

15、八菱科技(002592)

配套氢燃料电池车水冷产品,上海世博会各场馆运送参观人员电池大客车(上汽提供)已经应用。

热交换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6、三花智控(002050.SZ)

公司产品已在混合动力车中使用,并在燃料电池汽车中得以应用。

三花智控的业务主要包括汽车零配件、制冷和AWECO业务,2017年公司营业总收入95.81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0.85亿元。

17、贵研铂业(600459.SH)

从事传统汽车的催化净化剂业务;

二次回收依托湖南永兴贵研资源公司以铂族金属为主;

在燃料电池领域将催化剂与上汽合作已经有五年时间,铂基催化剂已经交付于上汽集团。

主营业务涉及多类贵金属材料,

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154.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9187万元。

18、华昌化工(002274.SZ)

拥有年产1000吨固体硼氢化钠的生产线,该产品是部分氢燃料电池的主要材料。

主营业务涉及精细化工、联碱及化学肥料行业,2017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53.19亿元,扣非净利润达5572万元。

19、中材科技(002080.SZ)

具备车用/站用氢瓶量产技术,35KPA氢气瓶批产能力,并有多款产品正在研发和取证中,目前已经有了批量订单;

中材成都与韩国DMI签署了无人机氢气瓶合作的备忘。未来会在三型及四型瓶进行合作。

主营业务为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制造和销售,并面向行业提供技术与装备服务。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102.7亿元,扣非净利润为7.442亿元。

整车制造:41家主机厂群雄逐鹿

随着燃油车何时退出市场这一议题在年内被不断提及,而锂电池本身能量密度和应对温度时不佳表现等问题难以解决,整车企业开始加大对燃料电池这一市场的关注。截至目前,已经有41家国内整车企业开始研发燃料电池汽车。

但国内目前在营加氢站仅12座,大部分车企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实验阶段。一位从业人士表示,现阶段,部分燃料电池车型在上路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氢站等基础建设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但也给了一些新入车企备战时间,对已有沉淀的整车企业来说,技术积累也并非坏事。

下面重点列出10家上市公司参与氢燃料电池的整车企业

1、上汽集团(600104.SH)

曾研制出上海牌燃料电池汽车;

国内第一个产业化70KPA乘用车荣威950,目前用于分时租赁;

FCV80,燃料电池客车,上海、佛山、抚顺有运营线路;

2017年完成的150亿元定增中,燃料电池汽车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拟投入5亿元;

申沃燃料电池客车,在安亭有运营线路;

成立捷氢科技,做商业化运营。

主营业务涉及金融业及汽车制造业。

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6747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53.2亿元。

2、宇通客车(600066.SH)

国内商用车行业首家通过燃料电池客车生产准入申请的客车企业,第三代燃料电池汽车ZK6125FCEVG5业已亮相并已走入市场;组建行业首个燃料电池与氢能工程技术实验室;建成中原地区首座加氢站。

主营业务涉及汽车制造业和对外贸易。

2017年营业收入为332.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12亿元。

3、金龙汽车(600686.SH)

相关产品已经进入推广目录,将陆续推出8-12米的全系列氢燃料公交和公路客车产品。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汽车及车身件。

2017年营业收入为177.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00亿元。

4、福田汽车(600166.SH)

2008年,福田欧辉第一代氢燃料电池客车服务了奥运会;

2012年,福田欧辉第二代燃料电池客车开始服务于北京公交集团;

2015年,福田欧辉研发了第三代8.5米氢燃料电池客车,凭借优越的性能,创下全球首个100辆订单;

2018年,49辆福田欧辉10.5米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批量交付张家口。

主营业务涉及大中型客车、轻型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517.1亿元;扣非净利润为-8.30亿元。

5、长城汽车(601633.SH)

入股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M(德国50座加氢站绝大多数由H2M运营);

收购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公司51%股权;

计划首款燃料电池车型2020年展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出首支燃料电池车队。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销售、零配件、磨具等。

2017年主营收入为101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50.27亿元。

6、中通客车(000957.SZ)

出资5000万与大洋电机、聊城开发区管委会合资成立通洋燃料电池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持股10%;

40台10.5米氢燃料电池公交订单将交付山西大同;

12月20日亿华通公布,与中通客车签订总额1.17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总成购销合同。

公司主营业务为客车产品;

2017年主营收入为78.5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33亿元。

7、东风汽车(600006.SH)

母公司东风集团下属东风特汽已经研发亮相多款氢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部分车型已经完成下游销售,其中京东采购超过10辆;

在上下游包括和大洋电机、武汉资环院等建立了合作。

目前市场上又氢燃料电池的冷藏车和物流车,还将推出燃料电池环卫车等。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制造业;

2017年主营收入为183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01亿元。

8、一汽轿车(000800.SZ)

曾成功研制“奔腾”燃料电池汽车;

母公司一汽集团10月13日首台红旗自主燃料电池发动机再嘉兴成功点火。计划推出红旗H5燃料电池车,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100kw全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搭载多款红旗轿车;

落地氢赢计划,计划2019年推出燃料电池示范运行,到2025年推出15款电动车型(含燃料电池)

公司主营业务为整车业务收入;

2017年营业收入为279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81亿元。

9、安凯客车(000868.SZ)

安凯客车的氢燃料电池客车研发思路将与纯电动一致,逐步打造6-12米系列氢燃料电池客车;

在5月发布第三代8.5氢燃料电池客车。

公司主营业务为客车业务。

2017年销售收入为54.49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96亿元。

10、中国重汽(000951.SZ)

2014年启动燃料电池研发,豪沃燃料电池轻卡针对环卫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氢燃料电池港拖;

2018年进行了中国重汽集团技术中心燃料电池及国六发动机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招标;

公司主营业务为重卡及其他车辆整车业务。

2017年营业总收入为312.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7.02亿元。

今天就总结到这里,如果想要看怎样的股票资讯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