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面微型生物圈有没有用到北航“月宫365”实验的技术成果?

人类如果要在月球长期开展科研甚至是定居在月球,那么有一点是必须要解决的,即能够在月球创造类似地球上这样的生态系统。此次“嫦娥四号”携带的月面微型生物圈开展的科研实验,就是对月球生态系统构建的一个前期探索。

月面微型生物圈有没有用到北航“月宫365”实验的技术成果?

月面微型生物圈内部图

月面微型生物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制作的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的生物生存的空间,在里面讲放置生长周期短的拟南芥种子,以及可作为太空食物的马铃薯种子,同时,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还配备了保证电池等能源提供和适时的温度控制系统。

这项科研荷载系统是由重庆大学牵头制定的,而我们知道,在2018年5月份的时候,由北航参与的“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完成了“月宫365”实验。该项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共历时370天,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它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

月面微型生物圈有没有用到北航“月宫365”实验的技术成果?

“月宫365”实验人员顺利出舱

既然北航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此次的月面微型生物圈不直接采用“月宫一号”的技术呢?总结起来应该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方面,月面微型生物圈是在月球上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而“月宫一号”是在地球上模拟开展的实验,实验环境的不同对相关技术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另一方面,月面微型生物圈是对月球上生物生存的实验探索,而“月宫一号”重在“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完整生物链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不过,正如人机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的说法,“月宫365”实验的成功对于人类未来开展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实验中所积累的经验、技术、成果等将为我国在月球或是其他星球长期驻留和飞船星际飞行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对于月面微型生物圈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