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盛瀾撰文)

楠木在中國傳統木作中的使用似乎一向與“莊嚴”及“尊奉”相關聯。

約九十年代末,福建寧德浦源鄭氏宗祠附近有藏家偶得一罕見巨型楠木漆案,後曾現身於溫州一私邸,或又聞其輾轉北上……

浦源鄭氏宗祠乃為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宗族祠堂建築群落。其建築佈局獨特,前窄後寬而形同古船。院落正門右前方有一株千年柳杉,樹高十丈許,幹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村人奉若神明,美名之曰"靈檣"。

宗祠正廳高懸大明禮部尚書翁正春所書"蘊藻流芳",於二進廳又有民國海軍上將薩鎮冰題寫的"碩德耆年"匾額。


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史載:自永嘉入閩,鄭氏支開寧德、葉散閩東。至南宋端平年間,其後裔朝奉大夫鄭國珍遷族於周寧浦源村,至八世孫鄭模(字懿顯,行晉十)始建浦源宗祠,又於清道光二十年(1814年)重修……

其實楠木傢俱從來是明清以來紫禁城中軸線上各主要殿宇之中最為重要的陳設器,僅此足見其在該時期中國宮廷木作中的重要地位。

供案的原形是周時的一種禮儀祭祀陳設,傳世常見的形制皆似於翹頭案。但其翹頭角度和尺寸都比較大,通常案面以下裝絛環板或是設置抽屜,多為三彎腿、且以獸足或是足下踏珠接地。

我在趙樸初先生處曾見過有的供案足下設金剛座或是託泥,這類供案下配套的金剛座側面上下凸出、中間凹入,判斷是由蓮臺、佛座之類的逐漸演變而來。


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這件17世紀翹頭供案通體為楠木所制,髹紅漆、描金裝飾。整體風格沉穩靜穆、結構嚴謹大氣。該案體量厚重巨大(255×123cm),檯面兩端設內捲雲紋飛角,腿足三彎且兜轉有力,下部為抱腿圓雕猛龍鴟吻吞足,檯面下高束腰鑲八仙過海滌環板,牙頭雕飾鳳鳥紋……

明清兩代建築木構件上的木雕裝飾技術達到了高峰,許多木雕工藝作坊還從民間走向官營,並相繼形成地方色彩鮮明的民間木雕流派。其中浙江東陽、福建福州、廣東潮州被稱為我國木雕三大產地,常用材料有楠、樟、黃楊、龍眼木、梨木、椴木、桑樹根等,其中尤以楠木為上。

依據裝飾風格與器形,延及雕刻技法和滌環板中人物開臉等項,基本可以判定上述的17世紀金漆楠木供案為閩地工藝,兼具明末清初的時代特徵,但其體量的確足以與同時代的宮廷制器相較。


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竊以為所有供案的造型最為出彩之處首先在於案腿,其次在於案腿與跨度的比例結構是否莊嚴穩重。而裝飾細節則體現在案的兩側向裡收進一些的位置上和兩側腿間鑲有的各種板心或各式圈心。

中國木雕更講究刀法,利用木材本身特點去尋找材料的內在表現力,力求表面的光澤、紋理、結構等形成的微妙的變化,以達到藝術上獨特的神韻。

傳統的福建金漆木作題材多為雕刻人物風景、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其作品講究多層鏤空,富立體感,玲瓏剔透。有的通體貼以金箔、以硃紅漆託底,使鏤雕部分的金箔與底部的硃紅漆相映,顯得富麗華貴。

早年隨杜仙洲、周紹良先生盤桓於閩浙之地,見其廟宇、宗祠所用之古代供案飾以金漆者頗多,但其中以楠木選材者皆來歷不凡。


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紫禁城內楠木材料多用於宮殿的建築或裝修中(大木作),如紫禁城內的養性齋、毓慶宮,古華軒、絳雪軒等處,多以楠木作幾腿罩、或用於隔扇門、或用於天花藻井及支撐結構……

在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中,最高等級的傢俱就是四海皆知的那件金漆楠木寶座和其背後的楠木金漆龍紋寶座屏風。而楠木供案之類的陳設木器則更廣泛的見諸於禮佛和祭祀等於信仰相關的神聖場所。

清宮最早的佛堂中正殿原址位於紫禁城內西北隅建福宮花園南,主供無量壽佛。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設“中正殿唸經處”,專司掌管宮中藏傳佛教佛事活動以及佛像的鑄造、繪畫等宗教藝術活動。


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乾隆時期清廷推行繁興佛教以安眾蒙古的國策,中正殿改由皇帝委派的王公大臣管理,佛堂幾乎遍佈後宮的每個角落。在這些御佛堂的裝修和陳設的供器中以楠木製作者甚多,諸如塔、龕、塔跺、供桌等。

所以禁宮中的御佛堂有供案,亦有供桌。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質區別。一般來講,腿的位置決定了它的名稱,而與高矮、大小、功能都無關。腿的位置縮進來一塊為案,腿的位置頂住四角為桌。案的種類有食案、書案、奏案、氈案、欹案、供案等。


楠香襲遠—據清早期金漆雕龍紋楠木浮雕供案之瑣談


除了形制上的區別,桌與案更重要的區別,在於精神層面。兩宋以後,桌在趨於實用的過程中,與案逐漸發生了分野,桌的實用功能越大,其陳設功能就越低。相反,案的陳設功能則增加了,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相對也更高。

前面提及的碩大楠木供案,據其雕刻紋飾判斷應為宗祀場所陳設所用。依其體量足以揣測其當年入供之廳堂的恢宏莊嚴,以及宗族香火與門第之興旺!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人最信的是自己的祖宗,奉祭之事從來關乎子孫福祉、家族興旺。楠香襲遠、血脈相承,自當竭誠以致。

2018年12月12日

盛瀾,1975年生於北京,對佛教建築、佛教文獻、佛教造像、佛教美術有研究。

師從著名紅學家、敦煌學家、佛學家、文史學家周紹良先生。

曾任中國佛教古代文獻保護中心理事、香港東方佛教藝術研究會研究員、中國佛教建築研究所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