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板山坪鎮:香菇產業成為群眾致富“香餑餑”

12日12日,南召縣板山坪華山村貧困戶張加豔在板山村劉滿倉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菇棚裡忙著採摘新鮮的香菇。她一邊採摘著香菇,一邊與記者聊天,高興的打開了話匣子:“咱們這山區,晝夜溫差大,香菇棒容易出花菇,產量大,品質高,口感好。俺家裡沒有勞動力,俺又不懂種植技術,看著周圍鄰居都種香菇發財了,夫妻倆一商量讓合作社託管種植,託管後跟著淨收益。”

張加豔是該鎮華山村貧困戶,丈夫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無法乾重活,家裡下有3個上學的孩子,上有86歲的婆婆,她是家裡唯一的“頂樑柱”。既缺種養殖技術,又缺少勞動力,增收致富成為這個家庭的最大難題。2017年5月份,夫妻倆經過商量,由幫扶人牽線搭橋,她家把6000袋香菇託管到劉滿倉合作社。“託管真是省事省心,俺們把託管協議一簽,香菇由合作社負責種植管理,從日常的注水、採摘、烘乾、銷售,俺啥心都不用操,賣一茬給一茬的錢,這一年下來俺收益17000多元哩!現在我騰出空兒到合作社幹活,每個月至少收入1200元,家庭收入穩定增長!”

近幾年,板山坪鎮依據伏牛山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氣候特點,重點培育發展了以香菇種植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經過近十年的技術培訓和普及推廣,全鎮種植香菇230萬袋,覆蓋7個行政村,355戶貧困戶通過香菇種植創收致富。僅板山村有91戶農戶種植香菇,其中貧困戶47戶,種植規模突破75萬袋,戶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南召縣板山坪鎮因勢利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規劃建設了佔地面積80畝的食用菌發展基地,配套建設香菇貯存冷庫5座,庫容量150噸。引進劉滿倉農民種植合作社入駐扶貧就業基地,投資480萬元建設鋼架結構香菇種植大棚78個,一座100噸冷庫,種植香菇40萬袋,年產香菇320噸,產值310萬元。該鎮積極邀請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專家,組團進村入戶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生產管理服務,動員農戶引進新品種,掌握種植新技術,做大做強香菇產業。實行“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帶貧模式,輻射帶動周邊9個村122戶貧困戶融入香菇產業,月人均工資在1200元。

為拓展香菇銷售市場,提高附加值,拉長產業鏈,帶動更多農戶致富增收。今年3月份,劉滿倉農民種植合作社依託扶貧就業基地從鄭州尋找合作伙伴,投入200多萬元購進臺灣生產的香菇脆片加工生產線。先進生產線購置完成後,板山坪鎮黨委、政府積極與縣質監、工商等部門對接,邀請縣食藥監部門按照國家食品衛生要求設計生產車間,並對整個扶貧產業基地進行規範化、標準化改造。

“我們把鮮香菇直接進行烘乾、膨化處理,生產的香菇脆片口感鬆脆、口味多樣,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香菇脆片是近年來風靡歐美、日本及東南亞的時尚食品,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銷售非常火爆,成為都市白領網上搶購的‘寶貝’”。劉滿倉農民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劉運倉介紹說。“經核算,香菇經過加工後附加值提高了17倍,每天消化鮮香菇6000斤,產品直接銷往雲南、浙江出口國外。”

今年4月份,劉滿倉農民合作社又瞄準夏季香菇產量低、價格高的市場空檔,從西峽縣高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擔綱領銜成功培育出夏香菇,帶動7戶貧困戶發展夏菇8.5萬袋,實現產值90萬元,利用上市時間差,夏季鮮香菇成功登陸浙江、福建、廣東等市場,戶均實現增收6000多元。

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推動山區農戶步入致富的快車道。板山村村民李慶周是遠近聞名的經濟能人,既有種植技術,又有營銷頭腦。2016年,李慶周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掌握了羊肚菌種植技術,在自家試種了7畝,經過兩年的努力,成功實現香菇、羊肚菌的夏冬兩季套種雙豐收。“羊肚菌的特點就是種植時間短、見效快,陰曆十一月種植,來年三月份收穫,一點都不耽誤5月份種植香菇。而且羊肚菌品質好,價格昂貴,不愁銷路,一斤幹品至少能賣六、七百塊。”兩年來李慶周僅種植羊肚菌一項,純收入41萬元。

“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大家一起富,那才是本事!”李慶周誠懇地說,“俺村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群眾種植食用菌熱情高,發動群眾大規模種植羊肚菌,收入實現翻番。”2017年,李慶周在板山村駐村工作隊幫助下,動員村內周邊48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2戶,成立陳旭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羊肚菌100多畝,戶均增收23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