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林蠶菌一體化工程念活“致富經”

南召县:林蚕菌一体化工程念活“致富经”

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廖濤 任洪輝 杜豐)位於南召縣城郊鄉東莊村的萬畝柞蠶示範基地,河南三辰菇業有限公司註冊5000萬元,利用柞蠶養殖輪伐的柞木樹枝作為食用菌種植的原料栽培平菌、羊肚菌、牛肝菌等4品種,其中種植袋料香菇13000袋,安置10多名貧困群眾在食用菌基地務工,年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

南召縣是全國19個柞蠶基地縣之一,是全國首家有機柞蠶生產基地縣和全國首家“東桑西移”柞蠶試點縣。南召縣多山地和丘陵,山上長滿柞樹,全縣擁有宜蠶柞坡150萬畝,已開發利用的柞坡122萬畝,常年柞蠶放養量5000公斤,年產柞蠶繭150萬公斤,產量佔全省8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譽。據統計,2018年全縣有12個鄉鎮、53個貧困村、198戶貧困戶飼養柞蠶,年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柞蠶養殖成為山區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

南召县:林蚕菌一体化工程念活“致富经”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廣泛使用沼氣、天燃氣、電力生火做飯、驅寒取暖,養殖柞蠶輪伐修剪下來的樹枝被丟棄,造成大量柞木資源的浪費。柞木資源是發展食用菌栽培的最佳原料,南召縣把這些廢棄的資源變廢為寶,帶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每年輪伐15萬畝柞坡,砍伐的柞木樹枝可以種植6000萬袋食用菌。林業生產修枝撫育20萬畝,可以砍伐柞木樹枝2億斤,能夠種植袋料香菇1億袋。

南召柞蠶是最具地方特色,最適合農村發展,放養週期最短的致富項目。縣裡把柞蠶養殖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採取政策傾斜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示範基地促動,養殖大戶拉動等措施,建成柞蠶生產基地30萬畝。南召縣城郊鄉東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洪其順,愛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慢性病,糖尿病綜合徵引發雙目失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今年春季他在裕達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在柞坡放養12斤蠶籽,除去僱傭零工等生產成本,預計今年收入3-4萬元。

南召县:林蚕菌一体化工程念活“致富经”

在脫貧攻堅中,南召縣充分發揮柞坡資源豐富的優勢,組織實行林蠶菌一體化工程,強力實施“柞蠶振興計劃”,制定3年發展計劃和激勵機制,通過蠶坡修剪輪伐、森林撫育項目實施等,把蠶坡撫育剩餘物作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勵貧困戶種植香菇、羊肚菌等,實施食用菌產業增收工程。留山鎮建成標準化香菇種植大棚123個,年產香菇90萬斤,銷售額520餘萬元,純利潤380萬元,帶動了560人脫貧致富。

在保護林業資源的前提下,南召縣把柞蠶產業、食用菌產業鏈接起來,每年11月到次年1月輪伐修剪柞坡,每年12月到次年4月製作香菇菌棒,4月到6月放養柞蠶,6月到11月生產出鮮香菇,把林業資源保護與柞蠶放養、食用菌種植有機結合,形成一套循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稱之為林蠶菌一體化工程。

經測算,1個農村勞動力在1年內可以種植1萬袋香菇,產鮮香菇2萬斤,每斤最低收益3元,可實現產值6萬元,扣除生產成本,純利潤2萬元。同時,可以養2斤蠶卵,產鮮蠶繭600斤,每斤最低市場價25元,可實現增收15000元,純利潤1萬元,1年穩定收入3萬元。通過實施林蠶菌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南召縣計劃在3年內發展香菇1億袋,實現產值7億元以上,計劃飼養柞蠶50萬畝,帶動相關產業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近年來,南召縣開展蠶坡森林撫育改造和荒山點橡,採取留樁放拐、點橡補墩、保持水土、肥坡旺柞、禁止柞坡開荒等措施,加大對柞坡的建設和保護。同時,完善柞蠶良種繁育體系,以“七彩蠶開發、秋柞蠶試養、羊肚菌種植、生態農業旅遊觀賞”為重點,提高柞蠶養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