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發掘了張惠妹,當年雖意外身亡,如今影響力卻仍在持續

我發現我一直都很想寫一篇關於張雨生的文章,但是沒想到未逢其時,直到昨天,我的兒子到了之後,為了適應我過了一遍手機裡面他的這一首歌,突然想寫點關於他的東西,靈感來了。

其實他的音樂我覺得普遍就是兩個特點,

此人發掘了張惠妹,當年雖意外身亡,如今影響力卻仍在持續

是靈性和超前。今天我想說的是他的創作的專輯,帶我去月球以及口是心非,還有,他為張惠妹創作了兩張專輯和伊能靜的兩首歌。

我曾經還在買張雨生的磁帶,突然有一天聽到了烈火青春,感覺好熱血然後就接觸他的創作專輯,發現一發不可收現在也會時常聽,過去一共都有十年了吧。

此人發掘了張惠妹,當年雖意外身亡,如今影響力卻仍在持續

永公街的街長開頭是老太太自言自語,口吻詮釋回憶和嘆息,當音樂慢慢的升起,老太太的聲音逐漸弱了下去,於是吉他三點兩聲出現網,直到老太太的生意完全消失之後,吉他便成為了主角。一下子讓人聯想到老臺北的年代。我想他想營造的感覺,就是想把你帶入到他想訴說的那個年代吧,用老太太收音機的意象來營造著一種他想表達的氛圍。歌詞描述的是一個流浪漢由於經常在這裡遊蕩,現代人可能對這個很陌生,因為彼此對鄰居都不熟悉,更別說是流浪漢和乞丐了,但是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大家都不富裕,卻也會是拿出一些飯給附近的流浪漢,乞丐吃的,在全村吃百家飯的人。但是,那時候雖然人人都不富裕,也不會讓這樣的人餓死,大家都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可是現代社會卻變得如此冷漠了。

此人發掘了張惠妹,當年雖意外身亡,如今影響力卻仍在持續

張雨生的歌除了詞曲也是充滿了人文關懷,最喜歡他了,他給人的感覺很溫暖,很溫暖,就像飽飯後的午後,你躺在鋪滿青石的院落的長椅上,透過輕合著的眼皮,有微微發燙的陽光撒在瞳孔上。

張雨生的搖滾精神,他的人文思想在我們的青春少年中真實的存在過。

此人發掘了張惠妹,當年雖意外身亡,如今影響力卻仍在持續

就算是放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也是算得上神作了。因為我總覺得在有生之年不會出現第二個聲線如此的音樂人,天籟之音可能也就不過如此了吧。張雨生算是第一個,在臺灣工作面前以重金屬出現了一人了,對於很多臺灣的樂隊來說張雨生可能是他們的啟蒙人了。他發掘了張惠妹,並且成功的轉型做製作人,影響力卻仍然的持續著。只是非常的可惜,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當年沒有離開的話,臺灣的樂壇會不會有另外一番風景?

此人發掘了張惠妹,當年雖意外身亡,如今影響力卻仍在持續

他的高音極其的強悍,爆發力非常長,他可以和西方的優秀的搖滾歌手相較高下。在那個年代張雨生身邊有非常非常多的優秀的歌手,因為那個時候音樂上的比較真的是太多方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