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華傳統禮儀進校園名校論壇”舉行

“正立時,容色莊重,目光端正,頭正、肩平、背直,兩腳整齊,腳間距約一拳,兩腿端正,身體自然放鬆,兩手交疊放於深淺,男士左手在外,女士右手在外。”屏幕上,正在播放《中華基本禮儀》教學視頻,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這是首屆“中華傳統禮儀進校園名校論壇”上的一幕。

讓人沒想到的是,《中華基本禮儀》教學視頻中的每一處禮儀介紹,都有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處。比如前面提及的“頭正、肩平、腳間距約一拳”,就出自西漢賈誼的《新書·榮經》: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足間二寸。《禮記·玉藻》中也提到“頭容直”。

嚴謹的學術支持源自2018年9月成立的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旨在繼承弘揚經學文化,培養全方位發展的經學研究人才,同時兼顧經學研究的時代性,由彭林教授擔任院長。彭林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中國禮樂文明的研究和推廣,並從古代禮樂文明中發掘有利於當代國民教育的文化傳統。近年來,彭林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從事禮學研究及《儀禮》復原的基礎上,注重瞭解社會各領域的禮儀現狀,並研究當代社會的禮儀重建,在禮儀推廣、禮儀教育和經典教育等方面做了諸多推動。

首屆“中華傳統禮儀進校園名校論壇”,就是由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和啟迪未來教育研究院承辦。本次論壇的目的,也是通過展示彭林教授主持的經學院在傳統禮儀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幫助各級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找到重心和支撐點,能提供出一個可以操作和實施的抓手,讓學校找到這些著力點,然後從根本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素質。

本次“中華傳統禮儀進校園名校論壇”也是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中國禮學研究中心面向中小學推廣禮樂教育系統嘗試的開始,論壇上發佈了首期成果——《小學禮樂文明教育》教本及《中華基本禮儀》教學視頻,聽取來自一線中小學校長及教師的建議和意見,並與學校一起探討推廣中華傳統禮儀的落實方案,幫助學校建立中華傳統禮儀教育的體系。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明君教授在演講中拋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應該進入所有中小學乃至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教育要如何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孫明君教授建議,我們不妨從中國古代的教育方法中去尋找智慧。德性教育需要做艱苦細緻的努力,短期內不容易見成果,但卻是我們民族的百年大計。任何一位希望成為教育家的教師、校長,都應該在這一關鍵點上有所作為。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建議,繼承傳統文化,養成文化禮儀。在做中學,在活動中學,在要求和評價引導下發展。王殿軍說,一個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根,就像一棵大樹失去了根一樣,會慢慢死去。隨著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喚醒了學生們的“君子意識”,他們考試的積極性和競爭力都有了大幅提升。探究這一巨大轉變的根源,王殿軍說:“把學生變成一個好人、一個懂得自我管理的人、一個讓自律成為習慣的人,學習成績能不提高嗎?這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巨大力量。”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認為,傳統文化進學校不能是一個單一的科目,而應該是一個全面的系統,至少應該具備五個範疇,即經典、歷史、禮儀、武藝和書寫。其中,經典是根本,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歷史人物的傳記,可以起到“經史和參”的作用,比講道理對學生更有用;書法就是要把中國字工工整整地寫好,涵養一個人穩重沉靜的品質;習武使人比較能夠堅持原則,最終涵養他剛健的德性;而禮儀則不單體現在一般的行住坐臥,而是在國家制度層面也應該有所關照。“五學並舉”符合孔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治學精神和次第,核心旨趣是聖賢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

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院長彭林教授呼籲“傳統禮儀進校園是當務之急”。彭林教授指出:中華傳統禮儀進校園不能再耽誤了。雖然最近幾年傳統文化進校園看起來很熱鬧,但我們不能只圖好看和討喜,一定要分清輕重緩急,分清“道”和“術”、主與次的關係,不能做 “只開花不結果”的短視行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命題是立德樹人,即通過教育、踐行成為人格完善的君子,中華民族的先人在《周易》裡就提出了“童蒙養正”的概念,教育孩子“自養正道”“培根固本”,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禮儀教育。禮儀教育一定要立足於我們自己,通過尋找中華民族獨特的發展模式,用自己的文化解決自己的問題。基於這種文化關懷,經學研究院專門編寫了《小學禮樂文明教育》教本,拍攝了《中華基本禮儀》教學視頻,就是要讓禮儀教育進校園能有抓手,真正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據瞭解,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禮儀,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將啟動首批禮儀文化教育試點學校建設計劃。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9-1-4 張春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