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基礎之二

學易基礎之二

周易體系框架

周易是一個極其嚴謹的、首尾連貫、環環相扣的體系,這個體系,不僅表現在周易每卦每爻,都有它的來龍去脈、生死存亡、榮辱興衰,一個環節緊連著另一個環節,從而構成一個巨大的鏈條,以至於一步失足,滿盤皆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還表現在周易可以分為這樣兩個部分,即一部分為“幽學”,另一部分為“顯學”。

所謂“顯學”,主要是指卦名、卦辭、卦符、爻符、爻辭、爻序、卦序(爻題例外)等部分,因為這些部分是可見的,或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把這部分內容稱為“彰顯之學”或簡稱“顯學”(不同於中國學術史上的“顯學”),好比“清荷”,這是浮出水面的部分。

所謂“幽學”,係指周易中一部分不可見或不容易直接見到的內容,如易數、易道等。卦符作為卦體,是可見的,本應歸入“顯學”部分,但因為平面的壘磚頭式的“六畫”已經遠離了真實的卦體,因此,對卦體的探討,也只得放在“幽學”之內。這是“清荷”潛在水下的部分。

顯學與幽學的關係,好比謎面和謎底的關係,也好比現象和本質的關係。顯學較幽學豐富多采,善於變化;相對於顯學而言,幽學則要單純穩定一些。顯學是幽學的外在表現;幽學則是顯學的本質或靈魂。幽學要靠顯學來表現;顯學要靠幽學來支撐。

“幽學”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章與質;二是素與樸;三是器與道。

“章”字明見於經文。“含章”的意思就是包含著與自身性質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種存在。與章相對待的是“質”。如果把章與質看成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話,那麼質就是主要的或基本的方面,章則是次要的非基本的方面。爻的陰陽性質決定在質不在章,陰陽就是質或質的表現。章與質不是截然對立的,在一定條件下,章可以轉化為質,質也可以轉化為章。章與質的統一(確切說是同一)就是數,就是天數與地數。天數與地數是構成質的要素,也是構成章的要素。因此,對章和質的研究,也就進入了“素”和“樸”的範疇。

學易基礎之二

素”也明見與經文。本義為“單純”,但不能單獨存在。素是構成卦爻的單純到不能再單純的物質。在特定條件下,素有三種,一是天數,二是地數,三是介於天地之間的不天不地或亦天亦地的數。在一般情況下,素只有兩種,即天數與地數,二者互不兼容,兼容就意味著不單純。素只有在群體或整體中才能存在,在與對方的比較中才能存在,如果失去了某一方,則另一方也便沒有了存在的條件。而作為群體或整體的素,這時候就變成了“樸”。

樸的原義是“木材未成器者”。在中國學術史上還有一個專門的“樸學”,這裡所謂的樸不同於學術史上的樸學。作為素的整體的樸,首先它包容了一切素;其次是這些原本互不兼容的素在一定條件下又和睦共處。樸和素的關係不同於章和質,章和質是並列關係,樸和素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係。章和質有同一性,樸和素有統一性。樸分三種狀態,一為原始狀態;二為終極狀態;三為標準狀態。這些狀態也可統稱“自然態”。自然態的樸經過人的頭腦加工就變成了“器”。

“器”是易傳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按照繫辭的說法,器就是“形”,“形而下者謂之器”,“形乃謂之器”,所以器就是有了形的樸,我們常見的用六畫表示的卦體就是器的一種“變態”。如果把樸理解為自然態的話,那麼器就是一種“人為態”。器不是自然物,是經過了人的頭腦加工後的“抽象物”,這是器與樸的一個最為本質的區別,如果說前者強調的是“客觀性”,那麼後者則是客觀見之於主觀或曰“客觀和主觀的統一”。當然,廣義地說,章、質、素、樸也都是抽象物,但器無疑是一種更高度的抽象,也可以說是抽象過程的最後產物,因為這種抽象的結果得到的不再是概念,也不是由概念昇華出來的“觀念”,而是形體(卦體)。形而下為器,形而上為道,形而前為樸,形而後便是“象”。自此,周易便從幽學進入顯學,從邏輯思維轉變為形象思維,這是周易同一般哲學(以概念為基本質料,從概念到概念,思辯或反思的規定等)的一個分野。器能夠作為最高度的抽象物,是因為它依據或包含了許多原則,這些原則就是“道”。

學易基礎之二

“道”也明見於經文。但經文中的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道路。道分天地人三種,這是三種不同性質的“道”。地道是卦體六爻在靜態條件下的一種相互關係,或者說是六爻在空間上的差異與聯繫。嚴格說來地道還不算“道”,因為這裡還沒有運動;但也可以算“道”,因為它是運動的潛在原因或原因之一。天道是指卦體六爻在時間上的差異與聯繫,或者說是六爻在動態條件下的一種相互關係;人道則是六爻關係的一種外在規定,反映了人的意志、願望與要求。三道性質不同,不可混為一談。但三道又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依附於卦體,交互作用,彼此消長,共同推動了卦爻的運動、發展與變化。如果把天數地數的周流看成是卦爻運動、發展和變化的內因或根據的話,那麼易道的規範和制約,便是卦爻運動、發展和變化的外因或條件。

章與質,素與樸,器與道,可以看成是幽學的三大範疇,它們彼此關聯,在邏輯上有著緊密聯繫。在這三大範疇中,構成素與樸的天地之數,是基本的、核心的或最高的範疇,因為它不僅決定了章與質,決定了陰與陽,而且也是構成器的基本質料或物質內容。器與道不過是天地之數的生存空間、活動舞臺以及活動方式。

幽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問,它要依託於顯學,靠顯學來表達,靠顯學來驗證。幽顯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比如上面說的器,作為有形的卦體,本來應歸入顯學,但因為平面六畫是變了形的卦體,我們不得不納入幽學來研究;再比如易道,應屬於幽學領域,但其中的人道,卻又清晰可見,它就是我們司空見慣了的爻序。而地道的規定和天道的運行,卻需幽顯並舉,才能確定下來。

顯學始於“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卦體。標準的或典型的卦體是一個球體(或類圈體),好比一個“沒把的葫蘆”。它是一個絕對物,是物外無物的物,它是唯一的,體現了世界的統一性。卦體展開了就變成了“形態”,形態是豐富多采的,它反映了世界的多樣性。形體與形態是不可分的,沒有形體,就沒有形態。但形體也不是孤立的,不是說在形態之外還有一個甚麼形體,形體就存在於形態當中。卦與卦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是形態與形態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不是形體與形體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部周易就是研究體態的變化,根據什麼變化?在什麼條件下變化?為什麼人的頭腦不應該把一種形態的卦體看成是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看成是活生生的、萬能的長青大樹?如此等等。

形態的進一步展開(或者說是總括)就是“態勢”。形態是態勢的前提,沒有形態,就無所謂態勢,態勢是形態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態勢又不同於形態,因為它綜合了形態中一些共性的東西,或者說是一些相對穩定的東西,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又可以說是態勢決定了形態。

卦體的態勢基本上有兩種,一個是平衡狀態,另一個是失衡狀態。卦體的形態是可見的;卦體的態勢,這在平面六畫上是絕對看不到的,而在球形卦體上就一目瞭然。卦體的平衡狀態叫做“是”,“是”是一種態勢的自我肯定。“是”的引義是“規則”、“法度”、“有常”等。失衡狀態叫做“事”,“事”是一種狀態的自我否定。“是”是相對的,“事”是絕對的。態勢的進一步發展就演變為“事情”。

“事”是有了問題的態勢,或者說是失去平衡的態勢。“情”是事的薄弱環節或集中表現。卦體形態的變化是由事與情決定的,沒有事情,就不會發生變化。對於一個特定的形態而言,“情”就是它的邊界,是它保持自身的“度”或臨界點。一旦到了這一步,就象建築物的樑柱已經腐朽到不堪重負,這個建築物的坍塌只是個遲早的問題了,所以“情”是形態的最後一個環節。

形體與形態,形態與態勢,態勢與事情,可以看成是顯學部分的一些主要內容,這些都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些具體的“畫面”或“場面”。這些“畫面”或“場面”,有場有景,有形有象,有色有聲,可聽可視,可摸可觸,可感可銘。這就是周易的表達方式,而幽學的所有內容便蘊涵其中。

學易基礎之二

經文中沒有“情”字,“情”是易傳中提出的,所謂“旁通者情也”。兩情相悅,終成眷屬;無情無義,割袍斷帶。“情”還可以分為若干環節或方面,如“情況”、“情感”、“情理”等。“情況”是情的總體、整體或終極狀態;“情感”是人們對“情”的感受、感知、感悟等。“情理”是對情的理性思考,是“情”的最後一個邊界。情理交融,或者說是情感和理智的融合,是周易的一大特色,是周易超越科學、藝術和一般哲學的地方。情理交融也是一種境界,情為“天”,理為“地”。“因情入理”是是一種認識途徑,“合情合理”是辨別是非的標準,“通情達理”則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行為規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手段。周易的情是具有理智的情,周易的理又是富有情趣的理,吉、兇、吝、悔、厲等等判斷,既是情的判斷,又是理的判斷,情與理在周易中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周易不論言情講理,都不是抽象空洞的說教,而是緊緊依據卦體和易道。情源於事,顯於象,達於辭,而止於理;理據於數,寓於道,證於辭,而止乎情。情理交匯,幽顯通融,這樣周易又從顯學返回了幽學。

周易所闡釋的原則,特別是乾與坤所闡釋的原則,如動靜原則、均衡原則、和合(對立統一)原則、方位原則、取象原則、佔(判)斷原則、評價原則等等,可以看做是六十四卦的“基本大法”,具有普遍的意義。其中動靜、和合、均衡等,又可以看做是宇宙的總法則、總規律。乾與坤所以被稱做“易之門”、“父母”,是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多種矛盾或對立在這裡獲得了統一或同一,如陰陽和合、動靜和合、天(道)人(道)合一、中(心)重(心)合一、體態合一等等。其它六十二卦每個卦也都提出了若干原則,這些原則各有自己的適用範圍,相對於乾坤的“基本大法”而言,可以看作是“法律”。

作為體系的周易,不僅描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法則,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對象和方法而言,它無疑是一種哲學,只不過不同於現代的(以概念為基本質料的)形式;它能包容現代哲學,但不歸結為現代哲學。它是一種最原始的哲學,更可能是一種未來的哲學,一種不僅能夠概括和總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果,而且能夠綜合科學和藝術、融會情感和理智、兼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達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級的哲學。

周易是一個體系,但不是唯一的或封閉的體系,因為在這個巨大的鏈條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斷裂,從而形成無數個另外的或新的體系來。

能否合情合理的解釋經文是鑑別一切易學著作的價值的標準。但對這個體系的檢驗不能靠體系自身,而要靠科學,靠歷史,最終靠實踐。

才疏學淺 不吝賜教

學易基礎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