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設計”助力深圳路網建設,設計理念50年不過時

武漢晚報10月15日訊(記者王謙 通訊員馬嵐)最近,在深圳市蓮花山腳下,福田中心區的燈光秀吸引了眾多市民關注,地標建築沿著中軸線兩側交相輝映。約4平方公里的福田中心區路網橫縱通達,這是由武漢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規劃設計的。

“武漢設計”助力深圳路網建設,設計理念50年不過時

“武漢設計”助力深圳路網建設,設計理念50年不過時

“武漢設計”助力深圳路網建設,設計理念50年不過時

貫穿深圳市中心的深南大道被譽為深圳第一大道,其中,深南中路由來自武漢的專家設計於上世紀80年代初,多年過去依然不覺得過時。近日,記者跟隨在漢央企中冶南方來到深圳,重新感受武漢力量為特區規劃設計所引領的風潮。

承接深圳首條雙向六車道設計,提出50年不過時理念

如今的深南大道乾淨舒適,是深圳的座標軸和景觀大道。但它的設計改造最初是從深南中路開始,也成為深圳首條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道。

1982年,彼時中冶南方還被稱為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其深圳分院受命承擔實施深南路中段的道路設計,工程全長2.4公里,將當時僅夠兩臺車來回並行的7米寬碎石路擴建成寬50米的城市主幹道。

“那時深圳汽車極少,路上行駛最多的是摩托車、自行車、板車等非機動車。”參與過該大道設計的中冶南方資深總設計師李前明回憶,他1982年3月從武漢前往深圳,參與了深圳多個工程的設計。

深圳初期城市總體規劃的道路交通量是30萬人口規模,而遠非如今的2000萬。但是道路規劃要有前瞻性,設計團隊深入研究,提出深南中路工程建設50年不落後的規劃設計理念。

最終,道路確定了雙向六車道的機動車道,雙向5米的非機動車道,雙向5米的人行道,雙向1.5米的綠化帶以及3個2米的分隔帶。李前明說,設計結合了當時機動車交通量小、非機動車多的實際,又考慮城市發展趨勢,為後期道路多次升級改造、擴寬提速留下了餘地。

地下,管線全部入地綜合規劃,在40年前就考慮規劃了城市煤氣管道;在路面,全段平順寬敞,喬木灌木和花草相間,充分展現景觀大道的特色。設計團隊日夜奮戰20天,最終手繪完成了道路全部施工設計圖。

規劃設計不斷創新,武漢和深圳相互借鑑

隨著深圳特區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大,城市規劃設計任務源源不斷。中冶南方還承擔了濱河大道12公里的設計,福田中心區30公里道路、地下近200公里管網的設計,深圳市第一座立交橋、第一個工業區、國家第一個保稅區等多個重大工程的規劃設計。

目前,深圳寶龍科技城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這是一個老工業片區整體功能提升項目,中冶南方採用“五網合一”的綜合設計理念,建設內容包括片區道路提升、多個景觀公園、文體中心等。

依託這個項目,中冶南方首創的“綜合設計”模式在深圳成功落地。而該模式最早應用於國家第二個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光谷中心城建設中。

在光谷中心城的建設中,中冶南方先行先試,開創性地提出了“綜合設計”模式,統籌規劃“路網、水網、綠網、管網、智慧網”等五張網,並將海綿城市的理念整合運用到設計全過程之中。

光谷中心城設計中應用的“小街區、密路網”規劃設計理念則源於近十年來,中冶南方在深圳後海填海區規劃設計的成功實踐。

位於南山區珠江出海口的后海灣填海區市政工程,中冶南方設計了15公里長的道路市政工程,採取了高強度、小尺度、高密度路網的規劃模式,構建慢行系統,該區的登良路還是深圳市中心城區第一條“海綿路”。

在服務深圳建設過程中,中冶南方尊重市場規律和科技驅動,在一次次實踐中,讓武漢的成果惠及深圳,讓深圳的實踐在武漢落地,不斷推動城市建設更好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