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没有采用dsi进气道,为什么飞机前面雷达发射率还这么小?

s070607115


原因很简单,隐身进气道≠DSI进气道,DSI的设计目的也不是为了隐身。

DSI,( DSI: Diverterless supersonic)无隔板进气道的缩写,对应的是隔板进气道技术。它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以一种进气口鼓包形状代替隔板进气道,由于没有可调隔板这些复杂动作机构,使得DSI减轻了结构重量,成本更低。DSI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进气性能的问题。飞机超音速状态下,激波贴附在进气口边缘,波后突然增压的气流进入进气道,气流速度与发动机进气口失配,容易造成发动机停车。DSI通过一个鼓包(Bump),将附面层的不稳定气流吹出进气道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DSI天然的构型(鼓包)本身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且对发动机叶片起到了一定遮挡作用,因此也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后面一经成熟变成为了隐身战机首选的设计。DSI能被设计成功是超级计算机运算性能的进步,因为鼓包形状设计涉及非常复杂的运算,在F22研发的年代不可能开发出来。

F22采用的是加莱特进气道,全程后掠双斜面超音速进气道。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种隔板进气道。这种进气道通过将激波减速成均匀速度的气流,达到与发动机匹配的结果;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不论是那种进气道,最初都不是用来解决隐身问题的。因为空气吸入进气口后还有好长好长一段路程才能真正被发动机吸入。这段进气管设计不好,雷达波一样会产生后向散射,打在叶片上产生的后向散射甚至会产生很强的多普勒效应,让飞机无所遁形。下图是F22的进气道:

进气道呈一个S型(S弯扩散段)。这样做可以避免雷达波直接入射到发动机叶片。为了得到进气道雷达后向散射和进气效率构型,同样需要经过极为复杂的计算。只有恰当的进气口和S型扩散段配合良好的情况下,才可以使飞机进气道实现隐身。如果你用DSI+直通进气道,那照样是没戏的。


宣仔军参室


首先来说,飞机隐身技术的关键,取决于飞机的整体气动外形设计,而进气道结构作为飞机整体隐身设计的关键子系统,确实也是影响飞机隐身能力的关键。

虽然F-22A由于诞生的年代较早,没有来得及赶上DSI进气道起的年代,但是F-22A利用进气道总体优秀的设计,也同样取得了良好的隐身性能。

▲F-22A采用的是分离固定式斜面菱形加莱特进气道。

F-22A的进气道设计,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内部采用了大S弯进气道结构,避免了发动机涡轮叶片直接暴露在雷达电磁波面前,并通过内部空腔的多次反射,有效的衰减了雷达反射电磁波能量。


▲F-22A采用的大S弯进气道结构,具有良好的涡轮叶片直线遮蔽率,能使其在不需要设计特殊低可见航发压缩机面的情况下,保证低可探测性要求。

而外部则尽量避免进气口和边界层分离板同飞机前进方向成直角,同时,进气口整体悬于机身侧面,将其与机身的空隙作为边界层的泄流道,在机翼上表面进行泄放。

同时,F-22A的进气道位置相较前机身位置略微靠后,尽可能的减少前机身的开口和缝隙,增加前机身的平滑度,让机身前部拥有更好的隐形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所以在整体相对优秀的设计下,尽管F-22A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DSI进气道结构,仍然保证了优越的隐身能力。


军事小科普


F-22A猛禽战斗机世界上第一款具备隐身能力的空优战斗机,这款第五代战斗机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视距打击能力和超强的机动能力,F-22A的诞生建立了第五代战斗机的一个研制的基本标准。但是F-22A并没有使用DIS进气道的设计。



DSI进气道还有一个名称,这就是蚌式进气道,目前世界上装备的多款战斗机都是采用这种先进的进气道设计,包括F-35闪电II战斗机和歼-20战斗机。甚至我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斗机也是采用了DSI进气道设计,另外包括贵飞的FTC-2000教练机的改进型号中也有DSI的设计。


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F-22A猛禽战斗机的时候DSI进气道设计还只是初期研制阶段,并没有实现实用化,而这个一直到F-35闪电II战斗机的出现才代表美国全面掌握了蚌式进气道。实际上DSI进气道和隐身性能的关系不是很大,DSI进气道和普通的加莱特进气道的区别在于适应性更强,DSI使用鼓包的设计可以同时解决超音速飞行和亚音速飞行的进气效率,这是加莱特进气道所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所DSI鼓包设计是为了发动机的效率而来,与战斗机本身的隐身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实际上F-22A猛禽战斗机和F-35闪电II战斗机在隐身效果上是差不多的,基本上和一只小鸟的雷达发射截面积差不多。


航空君


f22战机采用的是加莱特进气道

这里李晓伟为你分析,DSI进气道也叫鼓包式进气道,这种进气道利用鼓包对发动机叶片实现遮挡,加上进气道内S型设计,可以起到完全遮蔽发动机叶片的效果,你可以站在F35进气道口向里面看,是看不见发动机叶片的。

所以F22的进气道隐身设计,不是光靠DIS设计就能解决的,必须依靠S型进气道处理,这样才能实现机体遮挡大部分叶片,而DIS鼓包正好可以挡住另一面。

当然这里的另一面其实很小,你看它们的鼓包都很小,所以正好挡住另一面叶片。但是就算F22不挡,由于它进气道的S型设计,依然能够把大部分叶片藏在体内。



李晓伟


DSI进气口并不是为了隐身,而是为了调节进气口的进气量。

我们知道,喷气式飞机都需要一个进气口,用来给发动机提供空气,这个空气有两个用途,一个是提供氧气让发动机的燃料燃烧,另一个就是加热膨胀,在尾部喷出去以便换来所谓的推力(实际上是反作用力)。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不同的工作状态需要不同的工作气流量,以获得最佳的燃料空气比例,另一方面飞机的不同飞行速度对飞机获得的气流量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飞机要随时都要调整进气口的状态以符合发动机的要求。

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进气口合适的位置安装挡板,通过控制挡板的位置控制气流量,由于体积和重量的约束,通常这个是挡板是有一定的限制,他们犹如汽车的手动挡一样分级且需要手动调整,比如米格21从1000米低空低速飞到4000米的中空高速需要完成20多个动作,其中控制挡板占大多数。

DSI进气道用的是所谓的鼓包,通过控制鼓包的大小来控制进气口进气量的大小,由于飞火发控制一体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个鼓包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无级调节,如果安装位置合适,这个鼓包还能挡住发动机的叶片,从而产生一点隐身的效果,但是DSI的目的是调节进气量,而不是隐身,进气道的隐身可以用S进气口并涂隐身涂料达到,而无须什么鼓包。所以重型战机基本都不用DSI,因为S进气口的隐身效果更好(DSI不能涂涂料),而且挡板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也能实现无级调节,F22是重型战机,用的就是S进气道和涂料的办法。

DSI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重量体积的约束不得不用的实属无奈之举。


观上灵云


二战结束之后,飞机动力系统由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发展到喷气式动力时代,从这一阶段开始,喷气式战斗机为了确保自身喷气式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吸入足够的、压强符合需要的空气,就必须设置专门的进气道。

在目前已经形成的四代级别(苏联/俄罗斯五代级别)喷气式战斗机中,进气道主要体现出三个不同发展层次:

1、机头进气。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战斗机中,苏联和美国都曾经普遍采用过,比如苏制米格-15/17/19/21、美国F-84/86等。

机头进气道结构非常简单,在飞行过程中的任何姿态下,都能处于最大迎风效率中;不过这种进气道也有自身固有缺点:

进气道处于机头位置,限制了火控雷达的安装和直径大小;

进气道长度过长,导致空气与内壁面摩擦,降低了压强(专业术语是总压),影响发动机工作;

2、侧方进气/机腹进气。

随着战斗机发展到第二代和第三代,非常注重航电水平和机动性能力,因此机头进气道慢慢的就被淘汰了,新的两侧进气或者机腹进气道成为这一时期最为主流的进气道方式。比如苏-27/米格-29、美国F-14/15/16/18等。

这种进气道设置在非机头位置,一方面把宝贵的机头空间让给雷达,提升了战斗机的航电水平;另一方面有效缩短了进气道长度,从而避免过多的空气摩擦损失。

不过有有点就有缺点,两侧进气或者机腹进气道由于处于机身外侧,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机身的流动干扰,其中最为典型就是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附面层干扰——前方空气流到机头附近时,受到机头外部机身摩擦力作用,会产生一定的流动分离现象,气压下降,为了确保这种“不好的”空气进入进气道,一般需要在进气道进口处设置附面层隔离,这种装置的设置会增加这个结构的重量和复杂程度。

第二、内壁激波反射干扰——当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时,外部空气在进入进气道内部之后,会在各个壁面之间形成激波反射,反复震荡导致气压快速损失。为了防范这种问题,一般还要在进气道内部增加激波挡板,这种挡板受到液压控制,可以根据速度、飞行姿态的情况由计算机自动调节,但是也额外需要增加结构重量。

3、DSI进气道。

DSI进气道属于目前最新式的进气道技术,其实就是将原先内壁激波发射干扰和附面层隔断两种功能合二为一,结成一体化设计,并且不再使用金属材料,而是采用复材整体成型方式加工,从而不仅提高了进气效率也降低了结构重量,堪称是四代机的经典细节之一。

在目前世界各国的战斗机中,只有国产的歼-20、FC31和歼-10、枭龙,以及F-35五种型号配置了这种DSI进气道,美国主力战斗机F-22并未装备,主要原因是F-22是1985年开始研发的,原型机1991年就定型首飞了,当时的DSI进气道技术还未成熟,故而为采用。

而之后美国研发的F-35战斗机则就配置了这种进气道,而是还是属于世界上首次应用,国产的枭龙也是紧随其后才研发的这种进气道。未来如果美国人愿意,当然可以改进F-22,为其配置DSI进气道。

DSI进气道和雷达隐身相关性并不大,雷达隐身主要靠总体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和吸波涂层,红外隐身主要依靠发动机喷口一体化设计。

论隐身能力,目前应该还是F-22的技术最为优秀。


OK,对本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


老鹰航空


你知道他就真小吗?

美国人说什么就什么吗?

要在样现在还有朝鲜、越南吗?

U2刚出来不也牛X的不可能击落吗?

美国人有其话吗?


行走过程


这个真不知道!

也许特朗普知道。🙏


东北爷们6086


不懂就去看书,问的驴唇不对马嘴


逗包31


f22雷达可不小,固态10kw平均功率,还是x波段,中国现在雷达未必赶得上人家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