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陈林陈林


关于是否是终局的事情,我觉得是一个伪命题。

当年MSN一度非常火热,即便QQ出来很多年,依然无法撼动MSN在社交白领领域的地位,但微信、米聊的出现直接颠覆了MSN的地位,如今,MSN已经消失。

实际上,即便微信除了,很多人觉得会威胁到微博的地位,但微信和微博其实是发展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

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但陌陌、探探的出现,实际上,又是在陌生人社交领域走出了一条路。

即便是这两年,看起来社交固化,但抖音、快手一样在微信的固有地盘上动出很大一块,展现出勃勃生机。谁也不能否认抖音会成为一个社交,甚至卖货的平台。

从趋势看,短视频领域依然孕育着很多新的机会。另外,无论是微信,还是当前其他产品,都是服务80后,90后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在老化,固化,未来在服务00后,甚至更年轻的人群方面,必然又会有很多新的社交机会。


雷帝触网


刚看完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回来再看这个问题,有些新的想法。

大概在三年前,那时的张小龙已封神,微信打消了一切觊觎社交领域的创业者的念想。当时业内有两个共识:

  • 社交必须基于通讯,社交平台的新机会来自于通讯技术的换代。
  • 社交和社区产品不同,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以内容为中心。

换言之,在微信的阴影之下,当时没人认为社交领域有机会破局。事实也是如此,在移动互联网启动的2010年后至今,陌生人社交赛道只跑出了陌陌和探探两个体量还可以的产品,并且还合并了;熟人社交赛道,除了微信,全军覆没。

但,站在2019年初再看社交这个话题,事情正在起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自2018年中开始,拿到融资的一波新的社交产品,会有什么像样的表现。这一波社交产品的回暖,还是源于资本寒冬背景下,O2O新零售之类烧钱赛道投不起了,社交产品比较便宜罢了。事实上,除了音遇,这波产品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而包括音遇在内的这一波产品,共同问题其实和三年前那批是一样的:只是在玩法上做了微创新,并没有切入什么新的高频用户场景。

三年前业内的共识仍然成立。而起变化的事情,对应这两点共识,在于:

  • 通讯技术升级使得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手段,不再局限于IM。短视频与直播,正在成为不亚于IM的高频存在。也就是说,基于短视频与直播,同样可以承载起社交的场景。
  • 社交和社区产品的界限正在模糊。同样是短视频和直播类社区产品,人与内容已经浑然一体,视频成为人的表达工具。也就是说,社区产品正在入侵社交产品的用户场景。

基于以上两点变化,加上人工智能的运用,会带来一种新的用户场景:社交关系的发现与建立,在线上不再依赖于现有社交网络的分发与重构,而是可以由算法和人工智能,将一体化之后的内容与人,一并分发出去。

现在你告诉我,以上几点新变化,与微信甚至腾讯,有一毛钱关系?

所以,问题的答案自然出来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量变到质变的时间点,这种质变足够大到颠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社交行为。

当然,你可以认为用户的社交关系最终会沉淀到微信上,所以微信自身的江湖地位是安全的。

这样理解也对,但不全对。

我在2015、2016年都指出过微信的局限性,是需要承载过于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微信需要考虑的。而中规中矩的结果,就是在功能视频化的路上落后。在前一个时代有多成功,在后一个时代就有多落后。

另一个显性的问题,是张小龙今年已经50岁了。做社交产品需要懂人性,人生阅历不够固然不可以,但岁数太大,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多。微信的基础表情包至今仍在使用2007版的手Q表情,而在观感和功能方面,离年轻用户表达自我的要求,显然是差的太多。我最近发现95后的小姑娘,会像当年我们交换微博一样交换抖音号,让我意识到,事情真的是在起变化。

当然,张小龙所坚持的一些产品理念,包括对微信的整体把控、对人工智能之类技术的警惕,同样也是一种情怀和产品理念的体现。他在最近的演讲中,diss了很多当下的智能推荐类产品。遗憾的是,他的产品理念即使正确,也不能说明其他产品的理念就是错误的。大家只是代表不同的逻辑、角度和年代而已。

说“天下苦微信久矣”可能有点矫情,但我确实有很强烈的、持续已久的逃离微信的冲动。所以,哪怕只是一部分年轻用户的揭竿而起,仅将微信作为一个IM工具而暴走他处,这还不够有趣吗?

未来已来。年轻人并不喜欢把人设强加给别人。年轻人只是享受和人们在一起的感觉而已,有痛苦,有快乐。


判官


1.社交永远没有终局,没有产品有可能满足所有需求。关键看如何定义产品核心核心指标,如果还是关系密度✖️IM消息数量微信不可撼动。

2.微信刚披露月活10.85亿,每天消息数450亿条,我将微信的月活约等于日活,那用户使用微信每天发送的消息数是50条左右。

3.如果你去宁夏调研,会发现很多农民都是不怎么用微信的。这些农牧民兄弟他们将快手作为社交工具,一人每天发超过70条消息。所以宿华有段时间里的整个思路在于怎么去加强熟人关系,怎么加强社交关系、沟通频次。

4.QQ看点,主要是在手Q聊天窗口强插信息流通知和加上独立tab强化短视频,在快报做没了的同时,悄悄导出一亿DAU的信息流产品。快手和QQ看点都证明了一件事,IM与信息流是可以融合共存的。

5.两三年前QQ空间用户一天刷feed30条左右,内容多是心情、自拍和不具备消费属性的无病呻吟。当时另外一款新兴青少年社区产品用户每天刷屏160条,且产品发展有用户越多发布越多消费越多时长越高的正向网络效应,用户每天主动使用该产品的时长远超只在后台运行等通知的QQ。

6.人有很多欲望,记录欲和分享欲,以及期望得到正面反馈,但用户的分享很难在一个大众产品里面全部满足,比如来自圈层的慰藉,我举个例子,当一个中学女生发现她妈出轨了,她该去哪找人聊?

7.算法分配真爱这件事的震撼性和可行性,可以去看下黑镜第四季第四集。但就像花开花败都需要时间,花不能在一天内长出来。

8.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永远孤独,甚至没有自己作伴,因为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只要还存在孤独这件事,不管是肉体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只要还有人觉得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永远值得期待有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潘乱


1.关于所谓「终局」,以目前的网络来说,微信在五年内,其网络肯定是总体上无法撼动的,网络最终会随着新平台的出现或者原本的网络结构的老化得不到充足新的枢纽节点的补充而衰亡(自然的核心用户层的生命周期的终结,枢纽节点的衰亡)。如果这个「终局」是指五年内是否有对最大社交网络的撼动导致格局的变化,我认为可以说是「终局」。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我们知道有很多种其他可能,比如2007年前,也没有多少人相信未来Smart Phone有一天会成为主导互联网的平台,有一天最强大的QQ会被微信替代,平台的出现和迁移是最大的变数,这个点上有人预测过吗?2029年,我们在用什么平台?2024年会不会有一种新的平台出现彻底威胁到Smart Phone?从这意味上讲,只要把时间线拉到10年,「终局」自然就不存在了。


2.关于未来社交领域会有哪些发展,我试着在不同定义下的「未来」来阐述一下我不成熟的小猜测:


10年后——2029的未来: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平台上生活,我的看法是MR/VR/AR(总之是Reality平台),我们会采用更自然的交互形态,不仅是基于“touch”的——显然touch只是针对我们和二维的玻璃板发明的一种交互;语音、四肢、十指、动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温度、触觉……我们会沉浸在更多元丰富的交互体验中,我们会重新定义交互与互动,因为5G乃至6G技术的发展,支持我们的「分身」会忽然出现在世界的另一端,基于机器学习与自然语义的科技的进步,我们能打破语言的隔阂,与任何文化与背景的人「社交」。


5年后——2024年的未来:当年无法忍受微信这种中老年人(主要是自己家长会用的)社交产品的年轻人已经长大,他们成为了社会主流,就一如当年QQ的时代一样,这些用着看起来有些“非主流”的社交产品的年轻人步入了25-30岁的年纪,成为社会人的他们也把这些非主流产品中的一些带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中去,尽管,还是有很多人会用微信这个产品,微信也加入了许多新功能,比如无比流畅的语音电话——这年头已经没人发“消息”了,但这个产品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微信更像当年的短信一样,只是用来收发一些验证信息的工具,毕竟,除了电话号码,微信的ID就是移动互联网的身份证;


3年后——2022年的未来:30岁以上的中年人——曾经的90后,普遍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怪胎」整天喜欢玩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社交」产品,说是社交,但其实也不能那样说,这些产品更多的是连麦和奇怪的兴趣社群,总之充斥了各种小众兴趣,一不留神就不知道什么东西忽然火了又忽然过气了。当然现在网上的互动玩法也实在是太多了,年轻人在网上玩互动的游戏、看互动的综艺、或者泡在连麦的聊天室里,整天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似乎挺无聊的,反正网上的东西什么都不能信,不管是脸还是声音;


1年后——2020年的未来:从2019年-2020年,忽然满地冒出了一大堆各种连麦聊天室、QQmix贴吧的社群、互动综艺玩法的社交产品、短视频化的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人们在追求富媒体交互的路上根本停不下来,媒体鼓吹各种风口,资本在互动、富媒体(语音)这件事上不断增加投入,有人高奏凯歌、有人不停唱衰,说这又是一次瞎搞的资本盛宴。


↑上面的东西我完全瞎JB猜的,如果我猜中了,我就不再掩盖我穿越者的身份了。


金叶宸


社交到终局了吗?先看这7个思考

每年都会有一群人问:社交还有机会吗?

有的人天天哄抬00后社交,搞出一堆你看不懂的产品,然而数据总不会说谎、结果并没有卵用。有人唯微信马首是瞻,哀叹有了腾讯爸爸,做什么都白做!



这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头条的新任ceo陈林,恰好这段时间,坊间风闻头条要推出新的im产品飞聊。这就颇为耐人寻味,您这敢情是故意挖个坑等着我们跳呢,还是为即将推出的产品做铺垫呢,还是自己做着做着也糊涂了,看来社交是不好做呀?

社交已经到了终局?在下这个结论之前,请看看本文提出的七个思考,就知道结论了——社交才开始,只可惜你看不到,因为更牛逼的社交形态,可能在你的想象力之外。

一、你的社交需求很满足?

问一个问题,你平常会寂寞吗?

不要小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用一个很正常的理解,如果现有的社交产品已经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如果人们的社交已经充分饱和了,那么按道理说也就不该有人会非常寂寞空虚冷,对不对?

这就好像,苹果手机已经充分满足了人们日常上网的需求。你问他,你缺网吗,他肯定说:不好意思,我现在需要的是离开网络、一个人静静。

但是很明显现实不是这样,放眼周围都市圈的年轻人,寂寞空虚冷的越来越多,人们的关系渐渐碎片和速食化,这是一个趋势。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社交app,人们为何却依然非常寂寞呢?是不是现有的方案都不够好,无非聊天、群、论坛、匹配、游戏……那些东西,换了身ui,本质并没有多少区别。

这时候我想起了金叶宸老师的那句话,在座各位社交软件,都是垃圾……

二、陌生社交:现代人的矛盾体?

你身边有没有优质的妹子,你觉得无论长相和条件她都不该单身,但是其实她却早就成了剩女?

在北上广,这样的女生大有人在。明明各方面都很不错,于是眼光也就很挑,围拢过来的男生又常常是pua或者渣男,一个个操着骗炮的心,说着长相厮守的谎话。而这些女生又往往因为繁忙的工作、固定的圈子,根本没办法去认识想要的那种男生。

于是她们会哀叹,有没有什么靠谱点的认识异性的渠道,不要陌陌探探约炮那种!难道我真的沦落到只能靠相亲吗?

这样条件不错、却社交稀缺的人很多,但是真有空余时间,他们也往往宅在家里、一个人放松放松、打打游戏。于是大家会说,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正在萎缩,他们越来越不爱和陌生人打交道,越来越宅腐丧了!

真的是这样吗?只能说现有的社交app太不能满足需求,让上面的社交变成了一个投资回报非常低的事情。你打开app,不是满屏尬聊,就是微商酒托机器人特殊职业工作者。

你终于失望了,你满怀戒备了,于是你不社交了。

这样的人,内心社交需求的强大与解决方案的落后,构成了一组深刻矛盾,我们要不要去拯救呢?

当然也有走心的社交产品,像一周cp、soul之类,结果最后你惊喜地发现:上面都是女生,男生到哪儿去了?

男生们纷纷表示,别给我整那些情怀啊虚的,爷简单粗暴,不然不如玩游戏。

这样的两性矛盾,我们要不要拯救?

三、短视频真的终局了?

最近这段时间,短视频热得发紫。从抖音到vlog,每个人都想从上面分一杯羹。

很多人认为,目前的抖音就是短视频的最终形态,可是我想让大家回忆一下10年左右的微博,

那时候微博也是如日中天,是传播最快的地方,李开复不是专门写到微博改变中国吗?当时很多人也认为,微博是移动互联网的终极杀手。

可是你记不记得,你在微博上可以发自己的想法,但是要想得到超级传播、成为舆论焦点呢?恐怕要么是靠天收、运气好,要么就是玩转水军做号的高手了。

接着呢,就出现了微信,出现了朋友圈,你发一个动态,终于会受到很多朋友的反馈了。这就是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内容从纯媒体属性走向了点对点的社交介质。

这是不是很像目前这个阶段的抖音呢,你眼红上面暴富的网红,可是自己要想成为一员、路径并不清晰,因为智能推荐的规则太不明朗,你完全摸不着脾气。往往认认真真做的一条,却被限流了。

那么,会不会像微博到微信那样,出现去中心化、点对点ugc的短视频平台呢?或者抖音本身会进化向哪个方向呢?

本来微信做时刻视频,看起来是想用story模式,堵住抖音从媒体向关系链侵蚀的步伐。但是没过几天,就没几个人发时刻视频了,微信显然没有想清楚。一开始群作为短视频入口或许还有想象空间,但是很快,张小龙让你只能在群入口中看到好友的视频了,非好友统统屏蔽……

四、为什么社群训练营模式火了?

知识付费没那么火了,训练营却渐渐起来了,建群打卡成为一种新的风尚,从薄荷阅读到流利说,从樊登读书会到喜马拉雅。

说到这,笔者想起前段时间参加过头马的线下俱乐部,那现场气氛太热烈,以至于简直像是传销大会。

由于笔者先天对“洗脑”、“群体压力”之类心存戒备,只能冷眼旁观,完全是当作一个产品在看,为什么这些参与者会这么热烈积极、融入其中呢?

最后只有一个结论:我们太缺乏“集体生活体验”了。从大学以来,我们其实就是完全打散的,人高度地原子化,也就逐步一盘散沙。现代社会让每个人可以充分自由地做自己,但代价也就是会“只有你自己”。

而西方人,是有ngo、社区自治这种事的。你看美剧里,亲人离世或者戒毒戒酒,会专门有一个自治的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这在中国都是没有的。

我们只有一个个微信群,可是群机制太脆弱了,就是一个变相聊天室,一会就冷掉了。

所以,集体、社群体验的缺失,是不是一种机会。

五、狼人杀和音遇代表什么?

2017年狼人杀很火,2018年则是音遇。本质上,他们都非常相似,都是“游戏化的社交”,是将社交的过程加上规则、引入心流机制。

如果说,传统社交是一群人一起聊天、讨论话题,那么这种社交就是一群人一起玩一个社交游戏。

这其实在陌生人的管理培训中很常见,我们一般叫“破冰”、“沙盘”。

这样的模式有三好:

1、解决了尬聊的问题,匹配上了有明确的目标要完成,有明确的事情要做,有明确的话题要聊。

2、利用游戏的心流机制,容易上瘾,同时可以用游戏的盈利模式,来钱快。

3、品类不是游戏而是社交,不需要向监管部门申请牌照。

但是无论狼人杀还是音遇,给人的感觉都更像是现象级,有没有更厉害的存在呢?

每一次提到微信的强大,大家都会拿关系链说事。毕竟,关系链的网络效应太强了,你要想换一个社交产品,还得把所有好友都迁移过去,这个转移成本太高了。

但是转念一想,微信的这种状态像不像通信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呢?

想当年,笔者在电信那会,也是深深领教了“关系链”的强大。每一次给客户营销,前面都说的好好的,一提到要换手机号他就怂了,我通信录那么多朋友,通知不过来怎么办?

这样看起来,中移动的手机号也是牢不可破的吧?可是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互联网公司轻而易举地ott,碾压了他们。

拥有关系链确实厉害,但是微信的情况很像当年的通信运营商,那就是逐步“管道化”。我是用你作为沟通工具,可你上面附加的其他服务,我渐渐不想用了。

群那么多,还一个个死了,垃圾。

朋友圈里都是同事,都是转发,算了我不用了,我设置三天可见!

越来越多的人三天可见,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逃离微信,结果我们看到了,用户的使用时长开始渐渐向游戏和抖音们倾斜。

所以,不要怕微信有日常维护关系的关系链,一来你可以不打“维护关系链”,只打“高质量地发现新关系”,二来你可以打微信维护不了的关系链,三来你可以“用不同的模式”维护关系链。

七、腾讯爸爸的软肋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腾讯是社交强,也许成立吧?

可是我想问一下:

1、除了微信和qq,你还能说出腾讯有某个特别强的社交产品吗?

2、微信这几年的迭代,有几次是真正成功了?有多少是不了了之废掉了?

3、qq每年加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新功能,有几个是真厉害,还是纯粹就是吃qq的巨大流量?

所以,腾讯不应该神化,以结果论英雄、只要成功了怎么粉饰都不为过——这样的思维真的对吗?

腾讯最大的问题是路径依赖,简言之就是“巨额游戏收入+巨额流量导入+巨额投资”三个巨组成了营收的基本面,所以似乎什么都不要怕,改革也是不急不徐的。

这个路径依赖导致的是思维僵化,就是认为任何产品都应该去打用户的通用需求,去打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只要这一点做到极致了自然会成功。

他们以成功作为结果反推,更加坚定地认为这个观点是“无敌”的,却完全忽略了以上三巨的巨大作用。没有这三个巨,你就是再通用极致,恐怕也是起不来。

更大的问题在于,今天的用户已经越来越分裂和碎片,五环内外、不同行业已经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类,而需求也随着经济形势不停波动,呈现某种周期变化……

所以你想一直做通用需求、做公约数,这个盘子一定越做越小。以后的趋势一定是千人千面、算法匹配,才能逐步做大。

人家都是丰富粘性的产品当前台,数据加算法当中台,结果越养越聪明。腾讯把着那么多流量,数据分发的能力却几乎看不见,真是睡在金山上却毫无作为。

当然,他可以装逼,我这叫不打扰用户、不侵犯隐私。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总结:

1、当代社会人们的社交需求其实很强,只不过解决方案的app们太垃圾了,导致需求被压抑和掩盖。

2、短视频很火,但基于视频的沉浸社交一直只是概念,没有真正做起来,做起来的都还是“pgc媒体”。

3、人们需要群体的游戏,需要重新过上“有组织了”的日子。

4、微信会越来越管道化,能稳住基本面但是用户时间逐步被分流,腾讯最大的问题是只做最大公约数的话,一定会在千人千面的时代越做越小。

所以别怕,干吧!有了以上7个思考,你是不是还觉得社交终局了呢?当然这些具体怎么去做、用什么方案实现,我已经测试了4年、差不多了,你要继续,我们赛赛跑。

本名张俊,上海帅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联系请加13385698365。


辩手李慕阳


我觉得终局在技术足够好之前谈不上

从社区氛围出发简单谈谈:

好的社区氛围是如何形成的了?从个人需求出发:两点

1.获取/认识更多的优质个体/内容(这个比较个性化,优质本身就是个体认为有价值的)

2.与更多优质的个体建立信任

那么一个社区对个体是否有吸引,有以下几点:

1.能够持续有优质个体/内容 活跃

2.自己产出的内容能得到不断反馈/互动

正向的反馈能使内容创作者有更多的产出动力,而更多的产出带来更多的人潜在品牌/信任建立,更多的品牌/信任建立带来更多的信息源与关系链~

就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向前,个体和社区本身都得以成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反馈这件事,如果交由算法,那么在社区人群数量大众化的情况下,得到最多正反馈的会变成最大众化的内容,比如三俗~

这样优质人群很可能由于无法持续获得正反馈而逃离,重新寻找更符合需求的社区。

社区的大众化与垂直化不断循环,能够打破优质小众-社区变大-逃离至新的优质小众社区的循环,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有可能技术化的千人千面+人工干预是一种解决方案,不过效果的话还有待验证


褚自航


肯定没到终局,社交产品有越来越细分化的趋势,同时它的更迭取决于人群代际跃迁,以及新技术突破产生新的产品终端。

细分化的维度很多元。熟人vs 陌生人兴趣社交,比如Soul这种内心共鸣类的社交等;

代际跃迁,比如围绕00后群体的社交产品(美国有snapchat);技术驱动,比如5G与IoT时代来临,前者可能产生以视频社交为主的平台,也可能会出现Google Glass这种全新的使用终端,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智能手机上微信横空出世一般。


钱皓


主流社交肯定还是腾讯一家独大,微信和QQ。腾讯公布的2018年Q3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账户达10.82亿,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6.98亿人。

任何一款社交产品要想达到/超越微信和QQ的用户活跃度,基本上是没可能的。社交产品的护城河是它的关系链,而微信和QQ的优势就是它错综复杂的关系链,只是推出一款类微信产品,或者某些功能比微信更方便的产品,本身是没用的,比如马云亲自站台的来往,丁磊亲自站台的易信,老罗亲自站台的子弹短信,都是“昙花一现”,子弹短信在短期内获得用户们的青睐后,便迅速跌至低谷。

微信和QQ的这套关系链,是其他产品没办法复制的。

而重新生成这套关系链,也非常不容易。一是用户习惯短期内难以转移,人的年龄越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就越难,新的社交产品很难让用户重新习惯,要么就直接“抄袭”微信的;二是拉人头的成本太高,2011年单个用户的成本才几毛钱,现在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得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成本都是巨大的;三是用户下沉空间,微信已经流行了7年,不只是一二线城市,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微信用户下沉很深,而其他的社交产品要想达到这种深度,又得花费很长的时间,现在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优势。

未来社交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首先,是视频社交的进一步提升,随着5G的逐步发展,未来视频社交会变的更加有可能,当然,现在也有视频社交的场景,只不过在画质方面,渣的一塌糊涂,5G肯定会让视频画质再出现一个等级的提升,而这会让视频社交变的更有意思。

其次,物联网的社交。比如,用户只需要一个ID,就可以在家里任何一个智能设备中使用该ID来与其他用户互动。当然,车联网也算,用户在汽车里也可以使用社交软件,不过,这里面肯定会有相关的安全设置,不然开车就不安全。

人是群居动物,生来就有社交基因,而且,我们在接触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的连通和交流,社交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也是网民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未来只会与我们越来越紧密,只不过,在商业空间上,换成其他产品基本上没可能了。


郭静的互联网圈


我来点直接的,非常直接的,直接针对于头条的。

社交和腾讯去打擂台确实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腾讯控制着几乎整个中国社交,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头条通过移动端切入到信息,头条在信息毫无疑问是领先的,所以问题来了:


如果从信息转向社交

这是一个飞跃,我们在使用头条或者头条产品的时候,你会关注一些“信息”,一些“模块”。

比如说你喜欢历史,你关注了历史这个板块。

比如说你喜欢汽车,你关注了汽车这个板块。

比如说你喜欢科技,你关注了科技这个板块。

你有时候会在下面留言,评论,就如同我们在悟空问答下,对于某个答主的评论一样,这是什么?这就是社交。

你会看到很多人也会在评论区留言,他们的留言和你的留言产生交互。

你们之所以会相互留言,是因为你们对某个话题有共同的兴趣。

这个社交如果复刻到腾讯的产品上,其实对应的项目是QQ群。

QQ群怎么建立起来的?就是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组织起来的。


头条和QQ群的不同

QQ群和头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QQ群是封闭的。

实际上微信也是封闭的。QQ也是封闭的。

QQ群和微信号是你必须明确的知道这个号码你才能进。

你会发现腾讯的产品几乎都是封闭的。


什么是开放式社交产品?比如说微博就是。

因此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必然是头条的一个方向,头条的社交必然不会是封闭的。

并且头条一定把自己的信息产品的优势用到极致,打造出新的社交产品。


头条的社交产品是怎么样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头条的社交产品应该是:

  • 它应该是基于信息流的。


  • 它应该是基于共同的兴趣领域的,而不是单独的类似于QQ或者微信的通信工具。

  • 它是开放式社交,而不是类似于QQ群或者公众号之类的封闭式社交。

  • 它应该会区划出不同的兴趣块,以兴趣为主,但是兴趣和兴趣之间会有交叉。

  • 它必然是以算法优先。


你们可以猜猜头条的产品长什么样子


李建秋的世界


这个问题是今日头条CEO陈林提出的问题!

想必大家看到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猜到一些事情了,那就是字节跳动将在几天后的1月15日举办发布会,而这次发布的主角就是字节跳动之前传出的要上线的社交产品。

早早就传出字节跳动要涉足社交领域

不得不说字节跳动这两年发展还是非常好的,打造了以今日头条、抖音为核心,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懂车帝、悟空问答等组成的产品矩阵,并且在围绕产品矩阵逐渐的进行扩张,寻找新的机会来突破(字节跳动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比如OKR、比如不喜欢传统的事业部制、技术的高可复用、员工岗位的迅速流转,说实话很像Google,当然这里不准备多说,以后有时间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

在去年年底,曾经传出字节跳动买下“flipchat.cn”这个域名,并且其实早在今日头条的微头条、抖音等产品上字节跳动也一直在尝试社交功能,可以说字节跳动是想要做社交的,并且做出了很多的准备,这一点并不奇怪。

因为不管是单一的今日头条还是抖音,是很难形成稳定的用户关系链的,也许这个时代我们单一说壁垒已经不行了,一个个壁垒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联盟,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被一一击破,这也是全行业都想做社交的原因。

终局永远不可能到,但是没有颠覆式创新很难取代微信

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社交是强需求,想要取代一个社交产品必须是革命性创新、破坏式创新的产品,否则很难取代一个成熟的关系链。

这些年其实关于社交的话题一直都没有停过,社交产品也没有停过,从MSN、QQ的PC时代的即时通讯;到飞信、微信、米聊、来往的移动时代的即时通讯;再到陌陌、探探、Soul、无秘等陌生人社交;这两年诞生了小红书、音遇、斗鱼、全民K歌、唱吧、抖音、快手等垂直类社交产品......其实经历过了很多次迭代,但是中间除了一个微博算是一个惊喜以外,别无其他,遗憾的是微博做了社会化媒体的文章做大的,走了一条公众媒体的道路,离社交越来越远。

但这其中真正能够取代QQ、微信地位的几乎没有,因为真正社交的核心还是沟通。而为这些沟通保驾护航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用户;挑战这些产品江湖地位的永远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产品自身的瓶颈。

新的社交形式或许需要硬件平台的革命

当然我们说这两年微信似乎没有什么创新,微信从6.0跑到7.0整整用了四年之久,朋友圈活跃度逐渐降低,即时通讯与阅读沉浸式体验的天然冲突.....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取代微信?是因为在目前的社交领域来说,

微信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革命性的机会出现。

从Facebook到WhatsApp,从QQ到微信,这期间其实是硬件平台的革命,从传统的PC到mobile的一个转变,这中间产生了用户对于硬件平台的依托不同,用户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是硬件的革命推动了软件革命从大型机、小型机时代到PC时代,诞生了互联网,从PC到mobile诞生了移动互联网,每一个节点都那么恰到好处。

因此我不认为,目前在社交领域有比较大的作为或者说可能性,当然肯定可以有产品可以有作为,借助本身已有的大的流量平台进行导流也能够做出一个相当的产品,但很难成为具有统治性地位的产品,很难形成新的革命性颠覆。

微信可能依然还是微信!何况现在微信还有微信支付,微信背后还有由C端、B端用户组成的强大的商业生态,这个才是目前微信依然看上去坚不可摧的根本原因。

社交没有终局,只是我认为重复造轮子的意义可能不大!


文章为字节跳动作者Emacservimer悟空问答原创专稿,未经允许转载、抄袭必究!我是一名互联网技术从业者、也是一位创业者,全网原创文章阅读量已经突破1亿,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账号,我们一起探讨互联网、畅聊足球和篮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