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权谋残卷」汉光武烧信安人心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权谋残卷」汉光武烧信安人心

权谋之术无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籍轻易示人这便是几千年权谋术盛行而此类著述却极少的秘密...此书所述之权谋案例,的确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权谋残卷-用人卷

  • 君者只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臣者只需能言能行。
  • 第一印象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因为小人更擅伪术。
  • 察人的本质,顺应人的性情,如此事情方可为。
  • 发现和使用贤能的人则事有成,不辨和使用奸佞的人则败机伏。
  • 权者首先看重的是忠诚而后才是才能。
  •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用人后之。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权谋残卷」汉光武烧信安人心

导语: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怒以安人心。

大德能够容纳下方,大道能够容纳众人。众人的心像水一样,流向利益而逃避祸患,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应该宽恕他们以安定人心。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权谋残卷」汉光武烧信安人心

人物

东汉光武帝刘秀,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他从小喜欢种地,常常被好养侠士的哥哥嘲笑。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跟随哥哥刘缤起兵,号“青陵兵” ,不久又并入绿林农民军,成为重要将领。后来义军将领们拥立刘玄为汉帝,改元“更始” 。刘縯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

刘秀为人恢宏大度,也很有权谋。因为他们兄弟的势力逐渐壮大,所以受到更始帝的猜忌。更始帝先杀死了刘縯。别人劝刘秀逃走,刘秀却主动去请罪,得到更始帝的信任,既免除了杀身之祸,也保全了自己的实力。

此后,刘秀与王凤、王常等攻占昆阳、定陵、团城。在昆阳之战中,刘秀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杰出的指挥才能,率领义军大破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为推翻王莽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推翻王莽后,他另立门户,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成为东汉的第一个皇帝。

此后,刘秀陆续消灭了赤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在战后他实施“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使东汉帝国一度兴盛,被史家誉为“光武中兴” 。


【事典】汉光武烧信安人心

王莽篡位,很快失去了人心。人们思念汉室,所以在起义军中,有好几位都自称汉代的宗室。

刘秀起兵时,也打出匡复汉室的旗号,拥立更始帝刘玄。

王郎原在邯郸城以占卜为生,现在也说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自立为汉帝,起兵攻取州郡,一时很有声势。刘秀这时正好以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各州县巡抚,王郎就下令悬赏捉拿他,刘秀仓皇逃走。一时河北各郡纷纷望风归顺,尽属王郎。

刘秀集结兵力,经过数番激战,最后合围巨鹿,使敌人分兵,最后一举攻取了邯郸。

王郎战败被杀,结束了皇帝梦。刘秀收查他的往来文件书信,发现里面有自己手下官员们写给王郎的上千封书信,内容很多是低毁和诽谤刘秀的。左右劝他严加追查,好一网打尽。刘秀未置可否。

一天,刘秀把大家召集在大殿,点起炉火,士兵们的刀枪映着火光,平添了一种威严。刘秀叫人拿出了那些信件。那些与王郎有联系的人都脸色苍白,他们知道,一旦追究,即使不被杀头,也要被关进大牢。

胆小的人开始瑟瑟发抖,胆大些的也开始后悔没有早些逃走。刘秀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叫手下人烧掉那些书信,并且说:

“现在大家可以安心了!"

大家拜伏在地上,庆幸自己逃过了这一劫,也很感激刘秀放过他们。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对刘秀有二心了。

镜鉴

不纠察往事,只放眼当前、是王者风范。

释评

司马迁的《史记》把伯夷和叔齐放在列传的首位,意在鼓励士人的气节。但历朝历代,真正讲气节的臣子并不多。为官者,多半是为利益所驱使,因此常常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谁得势就依附谁。这是人的本性所在,很难改变。

对少数这样的人加以惩治,可以收到儆策作用,但假如人数众多,加以追究,则会造成人心浮动,影响大局的稳定。刘秀这件事做得很漂亮,因为他心里清楚,那些人未必真的有反意,无非是错误估计了形势,趋炎附势,或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追究起来,不但涉及面太广,而且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放过他们,那些人自然会心存感激。而且有了这次教训,他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刘秀的胸怀和谋略。后来曹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曹操发现手下一些官员与袁绍往来的书信,他看也不看,命人一把火烧掉,既免除了上下猜忌,也收服了人心。当然曹操所逞的,也无非是刘秀的故智而已。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权谋残卷」汉光武烧信安人心

喜欢看故事的朋友欢迎关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