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禮絕百僚之稱的丞相,其權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敗的

宋代以前,丞相號稱禮絕百僚,即使見了親王也只拱手施禮而已,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堂之上,丞相甚至可以和皇帝可以坐而論事,這時相權與皇權是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衡的關係。

素有禮絕百僚之稱的丞相,其權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敗的

相權地位的沒落在宋朝體現的最明顯,在皇帝面前沒了座椅。破壞這個規矩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是武將出身,對讀書人有一點點偏見,這從後來他和趙普(當時還不是宰相)說的一句話可以看出端倪,他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如果結合當時的環境解釋這句話的意思,那就是宋朝天下是武將們通過流血打下的,滿口之乎者也的讀書人,在這當中沒起到什麼作用。有了這種心理,作為文官之首的丞相在趙匡胤那肯定討不了好。

有一次,丞相範質與趙匡胤一起討論某事,忽然趙匡胤讓他把文件拿到自己跟前,並解釋說自己眼睛昏花,離得太遠看不清。範質剛起身,身後的椅子就被太監搬走。從此以後丞相地位開始下降,而且不再是一個人擔當(獨相),由兩個或以上的人承擔,同時還給丞相設了個分權的副手---參知政事。

到了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後,不僅廢除了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同時還廢除了中書省,大權均集中於皇帝,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君主專制得到加強,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以皇權勝利而告終。

清朝的政治體制一直沿襲明朝,雖然在這期間也出現過大學士、首輔、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等類似的相位、皇帝助手,但比較過去的丞相已經大大不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