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漕幫販酒忙——漕幫人群混營生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唐代詩人皮日休這樣描述大運河。在陸運興起前,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貿易往來的命脈,也是勾連南北文化交流的命脈。其中,在大運河畔,有一個以酒聞名的酒鎮,可謂是大運河千古繁華的見證者。

底層漕幫販酒忙——漕幫人群混營生

(△京杭大運河宿遷段)

在宿遷洋河鎮東北方向4裡處,有一個叫劉老澗的京杭大運河水閘,如今終年船舶來往頻繁,閘口上下游河道寬闊,古代泊船渡口痕跡隱約可見,岸上村落散居,堤岸上一條鄉道與運河並行而去,即使是白天,路上也鮮有車輛路過,而在4裡外的洋河古鎮,依舊繁華,車水馬龍,反襯著古渡口的落寞和寂寥。

底層漕幫販酒忙——漕幫人群混營生

在煙墩上渡口上游不遠處,有一個三聖廟,隨著運河漕幫和漕運的沒落,如今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來。據《桃源縣誌》記載,清朝時期,煙墩渡口三聖廟香火興旺,靠近洋河,南北客商、過往文人士子都會前往遊覽焚香。不過焚香中的還有一群特殊的人群——漕幫。煙墩上渡口,由於連接駱馬湖,一般往上游水流轉急,甚為危險,清朝時常年跑船的漕幫為求安全過閘,往往去三聖廟點燭焚香,祈禱三聖護佑。

底層漕幫販酒忙——漕幫人群混營生

明清漕運圖

事實上,把洋河的銷往江浙京津,除了運河上的商人,漕幫同樣功不可沒。《桃源縣誌》記載,清朝乾隆年間,洋河鎮上釀酒業更加繁華,不僅吸引來南北釀酒師,還有9個省在此設立經商會館,一個鎮上設立經商會館,除了靠近運河運輸便利,發達的酒業也是重要因素。是時,運河江南歲輸糧米,其中一部分到此便作釀酒之用。

釀好的洋河酒從不愁銷路,除了客商承銷大單,漕幫同樣也會跑船中攜私,賺取小額利潤。漕幫是是明清年間在運河上以漕運為生,屬於生活艱難的一類人群, 他們生活艱苦,據《漕運通志》記載,許多底層的船民因為微薄的收入,許多人沒有土地,同時微薄的收入不足以養家餬口,進而結社,一起向官商討要薪資,也有人另闢蹊徑,走上“走私”之路。據《清稗類鈔》載,漕運中,許多船工為了混營生,藉助官船之便,船北上時夾帶南貨,南下時夾帶北貨,其中洋河鎮的洋河酒,“漕幫爭相攜之”,從而賺取利潤。

客商販運過程中走的城市路線,牢牢控制著城市中洋河酒的供應,讓洋河酒伴隨運河貫通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漕運,酒香貫穿北京、河北、山東、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等省份。而漕幫則是如毛細血管一樣,將洋河酒的酒香播種到各大水系的大街小巷,及漕運路上的大小客旅酒店中,在他們混營生過程中,無意把洋河酒“行銷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