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六次下诏征用都不赴任,在救灾赴任途中写诗一首,成千古名篇

皇帝六次下诏征用都不赴任,在救灾赴任途中写诗一首,成千古名篇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代。他在少年时代就以聪明好学闻名乡里,那时的张养浩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据历史的记载,在至元十三年的时候,他的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这时失主已经走远了,张养浩又向前跑了很远追上去交给失主。他读书学习非常用功,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常常制止他,而他经常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张养浩十七岁那年游济南舜祠作《过舜祠》一诗。《过舜祠》为张养浩诗文作品中可考第一文。原文:"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张养浩19岁因才学出众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来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他任职期间,恪于职守,不避权贵,经常犯言直谏,关心民众疾苦。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元朝统治者终于恢复了中断已久的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士打开了求仕之路。

元英宗至治元年六月,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突然辞了,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遂还乡奉养父母,并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父亲死后,张养浩在家丁忧守孝,皇帝先后六次下诏命他到朝廷任职,他都拒绝了。直到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为由,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这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如他自己所说"无多惭,此心非为官。"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以《山坡羊·潼关怀古》最为知名:“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元曲生动的写出了底层黎民百姓的苦难,充分体现了张养浩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这首词也成了他名垂千古的名篇。张养浩在赈灾期间身体力行,不辞辛苦,其中一次,他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因为操劳过度,张养浩终于"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生动的元曲,现在摘录几首,供大家欣赏。

《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坡羊·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