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六次下詔徵用都不赴任,在救災赴任途中寫詩一首,成千古名篇

皇帝六次下詔徵用都不赴任,在救災赴任途中寫詩一首,成千古名篇

張養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後代。他在少年時代就以聰明好學聞名鄉里,那時的張養浩的確稱得上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據歷史的記載,在至元十三年的時候,他的外祖父許氏一家從濟南遷徙至江南,7歲的張養浩隨母親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撿到別人丟失的財物,這時失主已經走遠了,張養浩又向前跑了很遠追上去交給失主。他讀書學習非常用功,經常晝夜不輟,父母擔心他太過用功累壞身體就常常制止他,而他經常晚上關上房門點上燈,偷偷讀書。張養浩十七歲那年遊濟南舜祠作《過舜祠》一詩。《過舜祠》為張養浩詩文作品中可考第一文。原文:"太古淳風叫不還,荒祠每過為愁顏。蒼生有感歌謠外,黃屋無心揖讓間。一井尚存當日水,九嶷空憶舊時山。能令子孝師千古,瞽叟元來不是頑。"張養浩19歲因才學出眾被薦為東平學正,後來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他任職期間,恪於職守,不避權貴,經常犯言直諫,關心民眾疾苦。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元朝統治者終於恢復了中斷已久的科舉制度,為寒門學士打開了求仕之路。

元英宗至治元年六月,時任參議中書省事的張養浩突然辭了,理由是父親年邁,需要奉養,遂還鄉奉養父母,並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在父親死後,張養浩在家丁憂守孝,皇帝先後六次下詔命他到朝廷任職,他都拒絕了。直到天曆二年(1329年),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為由,召其為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這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如他自己所說"無多慚,此心非為官。"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災情嚴重激發起他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經洛陽、澠池、潼關,直達長安。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寫了數首懷古曲,意緒蒼涼,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嘆,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其中以《山坡羊·潼關懷古》最為知名:“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首元曲生動的寫出了底層黎民百姓的苦難,充分體現了張養浩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家國情懷。這首詞也成了他名垂千古的名篇。張養浩在賑災期間身體力行,不辭辛苦,其中一次,他聽到民間有人為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為此大哭了一場,並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了這戶人家。因為操勞過度,張養浩終於"得疾不起",病逝於任上,享年60歲。他一生寫下了許多生動的元曲,現在摘錄幾首,供大家欣賞。

《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一段秋光淡。

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

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煞江南!

《山坡羊·驪山懷古》: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

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 山坡羊·未央懷古》:

三傑當日,俱曾此地,殷勤納諫論興廢。見遺基,怎不傷悲!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閒坐地。東,也在圖畫裡;西,也在圖畫裡。

《山坡羊·洛陽懷古》: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雲臺不見中興將。

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山坡羊·北邙山懷古》: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折桂令·中秋》: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