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到很遠地方赴任都有什麼憑據?如果有人偽造委任狀和冒充官員怎麼辦?

老羅講歷史




在西遊記中有這樣的橋段,唐僧的父親陳光芯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土匪劉洪劫殺,劉洪代替陳光蕊擔任了江州知府。18年後才沉冤得雪,母親殷溫嬌自殺身亡。


實際上像這樣的情節,在歷史上是很難發生的。從唐朝開始,官員上任除了官印外,還要帶上一個魚狀的物品,稱之為魚符。上邊記載了一個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簡介,官品。

同時還要有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是告身。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推行這個制度。它一般由吏部統一製作,採用綾羅作為材質。上邊主要記載姓名、籍貫、年齡、體貌特徵。這個東西是需要交給當地官府確認無誤後,才算正式上任。

其實像冒充官員身份上任的事,在歷史上很早以前肯定發生過,因此吏部早就設計了相關的防範措施,儘量杜絕類似事件發生。



官員上任的另外一個憑證叫敕牒,類似於現在所說的委任狀。上邊加蓋有吏部的印章,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說明政府委派官員事宜,需要報呈官府備案審查。

上邊所說的魚符,類似的還有虎符、龜符、龍符和兔符,它們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也是官員證明自己身份的良民證,上邊刻有官員的姓名和官職等重要信息。



在歷史上想驗證一個人的身份,還有其他的很多特徵。比如衣服的材質和飾品,不是可以隨便亂用的,反映了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


就算是魚符,它也有好多種。三品官員以上的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和五品是用銀子打造的,五品以下的官員是用銅材質打造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這些細節,如果偽造的話就很容易被拆穿。



在古代歷史上,和現在的345線城市一樣,被稱為熟人型社會。不管是在外做官還是經商,都流行以地域為特徵建立一些社團,由同在異鄉的同鄉人組成。口音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同鄉人還有其他共同的習慣,如果是假冒的,就很容易被識別出來。

官員每三年要到京城去向皇帝和吏部述職,去上任以前同樣如此。吏部官員對委派出去的官員的相關情況非常熟悉,並且有自己的檔案。像陳光蕊被假冒頂替18年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純粹是沒有當過官的人,胡編亂造出來的。

在姜文的《讓子彈飛》中,土匪張牧之代替官員去上任,就是電影最大的敗筆。張牧之曾經擔任過孫中山的衛隊軍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員上任要帶些什麼東西。如果果真像電影中說的那樣,就算有十條命也不夠死的。

在古代歷史上,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官員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敢假冒官員是重罪,判死刑是很正常的,就算株連九族也不為過。因此那些真正想做官的人,完全可以花錢去買個官,這樣可以堂堂正正的去上任,又何苦去當假冒偽劣產品呢?


新知傳習閣


古代官員上任一般要有兩個東西作為憑證:一個是吏部頒發的委任狀,一個是朝廷發給的“官憑”,也是一種特殊身份證。偽造冒充理論上有,但嚴酷的刑罰古代讓賊大膽兒都望而卻步。

一、委任狀相當於今天的人事任命文書

吏部在製作任命文書的時候,會製作兩份東西,一份有被任命人拿著帶去上任,一份由吏部存檔,也就是說已經給這個人建立了個人檔案。這個檔案可不是隻記載了他的姓名、籍貫等簡單的信息。而是記錄了這個人的生平,父親、祖父、曾祖父等幾代人的信息,已經什麼時候考取的功名,甚至寫過什麼出名的作品,參加過什麼事件等等。也就是說在任命這個人之前,吏部已經把他的祖宗十八代和過往歷史翻了個底朝天了。今天叫政審。

委任狀一般用紙質或帛制,上面蓋有吏部的專用印章。上面註明了由什麼人、什麼時間、去什麼地方、任什麼官職?這份東西到了地方要有地方存檔的。吏部這個打印一般無法作假,別說製作的印記複雜了,見過的人都不多。民間想偽造出來一個幾乎沒什麼可能。

二、官憑就是個特殊的身份證,證明你就是委任狀上說的這個人。

官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體現形式。比如戰國時期的“虎符”,他就是一種官憑,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時候,就是盜用了虎符。到了唐代,因為李淵的爺爺叫李虎,所以都改為“魚符”了,宋代叫“腰牌”,明朝叫“牙牌”。形狀改了,內容沒有變,都是官員的身份證明。上任的官員到了之後,把委任狀交給地方,把官憑出示給地方的人事官員核對,嚴明身份後方可上任。

三、偽造憑證上任的情況歷史上也出現過,不過屬於典型的“二貨”,不但很容易都能被發現,而且冒充朝廷命官的罪名,足以“滅其九族”。

北宋時期有個官二代叫李飛雄,這個人曾經偽造憑證假冒欽差,在官驛中白吃白喝,還帶上了一些趨炎附勢的驛站小吏(可能有些是臨時工),到處招搖撞騙,終於在清水縣漏出了馬腳,被押送回去,夷了三族。官場中,自有廣場的規矩和語言,不是象《西遊記》裡的強盜都能冒充陳光蕊當了十八年的官。地方官自有在朝中待過的,官員之間的裙帶關係相當複雜。冒充這樣的事情先別說做起來難度大,光被發現後“誅滅九族”的酷刑都能讓正常人都望而卻步。

以上共探討!


牧漁子


大概是電視劇和文學作品看得太多了,又或者對古人的智慧過於低估,使得我們許多人竟然認為半路攔截一個走馬上任的官員,然後拿著他的信物就可以直奔上任,從此開啟完美開掛的香車寶馬,三妻四妾,作威作福的官老爺人生。要是更牛逼的,直接冒充狀元榜眼探花,走到哪都風光無限,直接走上人生的巔峰。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麼?真的這麼簡單,一搶劫,一冒充就可以了?小夥子,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以你的智商能想到的,朝廷這些精英們早就想到了,早就製作了防火牆,隨時準備防偷官冒名頂替的賊。


他們設置的第一個防火牆就是委任狀,上面蓋了吏部的章,說明了你過去要做什麼樣的官,寫了各種關於這位官員的詳細信息,還有各種防偽設計,不但要在地方官署存檔,吏部也有一模一樣的檔案,在這位官員走馬上任之前,也早已經有通知發到地方,將各種信息給予了詳細的交待。偽造是不可能的,即使搶劫了,到了上任地,如果和地方收到的公文一對,對不上,那就別說當官,還會有殺頭大罪。

接下來,還會有個符,有魚符,虎符等等依舊不同的官員級別和官員屬性而製作的符,這個符上也有許多重要的信息,設置有防火牆。此外,官員還有自己的印信,也就是印章啥的,都是在官方做了備案,到了任上也需要進行驗證。


當然,不同的時代,還有不同的具體細節,這個吏部都會進行詳細的設計,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搶劫的土匪強盜,根本搞不懂那麼許多彎彎繞繞。即使用了強,矇混了一時,到了任上也得露餡,即使任上也通過各種方法搞定了,那麼三年一次的進京述職,和對官員信息瞭如指掌的吏部一對上,那也得露餡,一旦露餡,就可能得面對殺頭滅族之罪了。一般人真不敢冒這個險。


盛唐豪歌李藝泓


可以瀟灑三年

今天都能造假,何況古代?在古代偽造個身份,要比今天容易很多,畢竟沒有照片對比,僅靠文字描述相貌,可操作餘地很大很大。而且因為紙質檔案保管、查詢不便,管理複雜,交通困難,對於拆穿假冒,也是比較難的事,這就導致了各種冒牌貨,充斥各個王朝

有冒充宗室的,有冒充各部走訪專員的,有冒充勳爵的,還有冒充外交團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當然,冒充地方主官,要少一些,因為主官畢竟曝光度高,單獨作案,被識破可能性大

完美避開,瀟灑三年沒問題,畢竟還有述職呢

針對這些冒牌,王朝也專門制定相關律法去打擊

比如宋朝,在宋刑律中有專門條例

對於詐稱官員的,如沒造成什麼損失,那最低流放兩千裡,或者打一百大板;如造成大損失,家產充公,當事人殺頭,其餘人等最高連坐。如果那些真官員知道他詐騙不拆穿,反而同流合汙,罪責一樣,也就殺頭罪可以減一等

對於盜用官印、文書的,打一百大板。如果盜用的文書已經用了,最高可判絞刑,低的流放流放兩千裡……

對於丟官印文書的,也有處罰,比如先打幾個大板子,戴幾天枷板,如果限期找不回來,那降一級薪水,並且打八十大板

假冒都是高智商犯罪,一般團伙作案,雖有打擊力度,還是很猖狂啊


靈石蘊珠寶


漢武帝初年,各地官吏依靠著裙帶關係結黨營私、勢力盤根錯節,導致了中央政府的政令不通。為了維護中央集權,防止官員結黨營私,漢武帝採取了“官員迴避政策”,即異地為官的政策,隨後這一政策逐漸完善並且延用千年。



東漢時期,朝廷以明文規定,官員不得出任本鄉和妻子故鄉的官員。宋朝規定,朝廷大員的親屬子嗣不得出任京官,不得出任監察官。明朝時,迴避政策達到了頂峰,如果想要做官,必須是“北人南官、南人北官”。即便是清朝政策有所放鬆,也規定了官員上任需要到本鄉500裡以外的地方任職。

這種異地為官的政策避免了人情關係網的產生,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不過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新任官員到達地方府衙時,又該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呢?

一般來說,朝廷派遣的官員時,吏部會頒發給官員兩樣東西。一個是“委任狀”,古代稱為“敕牒”或者“旨授”等等。另一樣東西稱之為“告身”。



告身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個人簡歷,上面會寫明委任官員的出身、籍貫、年齡、以及外貌特徵。為了防止出錯,每個審核人員都必須在上面蓋章,最後加蓋吏部專門用於告身的大印。

告身的審核看似繁瑣,但古代沒有照相機,上面沒有照片,僅憑文字的描述,根本無法確定官員的真實相貌。所以告身實際上存在非常大的漏洞。

在這種情況,古代朝廷還有一項重要的防偽措施,那就是定期的檢查,以及官員每隔三年需要回京述職。以此看來,《西遊記》中,唐僧的父親陳光蕊被強盜劉洪殺死後,劉洪假冒陳光蕊17年,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長期的冒充官員不可能,但短期冒充,或者是冒充一些不用委任狀和告身的官職有一定的可能

1899年,一個長相清秀的年輕人,帶著一個老僕人到了武昌地區,並且租住在一個公館之中。

當時這名年輕人氣度不凡,老僕人說話略帶娘娘腔。而且老僕人經常對著年輕人行跪拜大禮,稱呼其為“聖上”,自稱則為“奴才”。很多人看到這兒,以為是光緒皇帝從皇宮中逃了出來,紛紛前來巴結。而且他們還看到了這名年輕人吃飯用的碗上面是五爪金龍,更加確定了眼前的人就是光緒皇帝。



這件事越傳越大,整個武漢三鎮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登門拜訪“光緒”的人絡繹不絕。每個人都獻寶獻物,三跪九叩。就連當地的知縣也來了,並且詢問“皇帝”微服出訪的目的。

“光緒”當時回答說,必須要見了張之洞才能說出來,結果這件事最終傳到了張之洞的耳朵裡。張之洞混跡官場多年,並沒有立即去參拜“光緒”,反而是先給慈禧發了電報,詢問光緒的處境。得知光緒依然被囚禁於瀛臺後,立即逮捕了假光緒。



經過審訊得知,年輕人是一個戲子,曾經入宮表演,見過光緒皇帝幾次。發現自己和光緒身形相似,看到很多人假冒欽差大臣,賺得盆滿缽滿,所以便和一個宮中退休的太監串通來到了武昌城行騙。

最終審問清楚後,假光緒和太監判處了斬立決,假光緒案件也草草收場。


我是越關


在現代社會,人手一個身份證,有一個唯一的身份證號碼作為身份識別碼,我們出行、住店都需要用到身份證和身份證號碼。


古人沒有身份證,自然不能像現在一樣方便識別身份,只能依靠一些比較傳統的方法來辨別身份,比如說通過親戚朋友這樣的人際圈。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古代的官員去異地赴任的路上,是不是就很容易出現被人在半路上劫殺然後被冒充呢?

這樣的現象確實有可能出現的,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在赴任的路上被劫殺,然後被強盜冒充,連美貌的妻子也被人霸佔。



姜文的《讓子彈飛》也描述了同樣的場景:悍匪張麻子伏擊了一輛火車,然後假冒新上任的縣長馬邦德成為鵝城的縣長。


不過,冒充官員這樣的事情,同樣屬於高風險的事情,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有人去冒充。

首先一點,官員們去上任的時候也不會大搖大擺去上任,把我是官員四個字寫在臉上。而且官員去上任,一般也會選擇比較安全的官道,在大百天趕路,被劫持的可能性比較小。

其次官員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一般的盜匪則是文化水平不高。一旦劫匪在路上劫殺官員,然後冒充官員去赴任,到了任上大字不識幾個,很容易就露餡了。

另外,古代很多官員的官職都是買來的,說明其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背後有著一個複雜的關係網。一旦被人冒充了,很容易露餡。

官員們上任之後,也許會有親戚朋友過來投奔,被冒充的話很容易被識破。

還有一點就是官員們定期要回京述職,進京之後可能就會遇到熟人,一旦被冒充了很容易被識破。

不過,即便是風險很大,但是收益同樣也非常誘人,因此總是會有人鋌而走險的。在清朝末年的武昌就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戊戌變法之後,湖北武昌突然來了一對主僕,自稱是京城來的。主人大概20來歲,氣度不凡,而僕人大概五十來歲,說起話聲音很尖,有點像女生。

而且旁人發現,僕人對於主子極其恭敬,稱呼主子為“聖上”,自稱為“奴才”,而且動不動就行跪拜之禮。

這下子問題就大了,民間開始流傳光緒皇帝跑到了武昌。這件事情傳到了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耳中,張之洞不敢怠慢,如果真是光緒微服私訪,那就得好好招待。



不過張之洞留了個心眼,立馬發電報去京師詢問相關人員。結果京師相關人員偷偷的高速張之洞,光緒皇帝還被軟禁在瀛臺,怎麼可能跑到武昌。

張之洞立刻把那兩人抓過來一審問,才知道那兩個是騙子,假扮光緒的那人其實是一個宮廷戲子,因為經常出入皇宮,再加之確實和光緒有幾分相似,所以才跑到武昌來招搖撞騙。


小鎮月明


古代官員到這地方赴任一般都有委任狀的名稱又叫【敕牒、旨授、判補】而且還要有官服、官憑和身份證的名稱【告身、出身、官照】等。

而且在官員上任前,都會有吏部提前派人把官員的樣貌描述送到地方下任又接官員的手中。

1、偽造委任狀是十分難的,委任狀基本都是由吏部發出,而且吏部有自己的大印小印章等,而且委任狀印章的位置也是一個問題,【偽造印章的代價是十分拒大的而且難度高,官府一但發現會上報朝廷嚴查朝廷一般都有記錄方便查詢】

偽造印章一旦被發現株連九族都是常有的。

2、一般古代官員不是家族子弟就是古讀詩書的,交接的官員隨便問問聊聊就容易發現問題。

而且冒充官員也冒充不了多久,官員要三年回京述職一次,難免會遇見同科的人,所以冒充官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就算冒充了也是一時的事。

一旦被發現拆穿基本都是抄家滅門。所以很少會有人去冒充


自由風的追逐者


古代官員去上任,吏部都會出具“官憑”,加蓋吏部公章,在京城附近的官員直接吏部發放,地方遠的由驛站送到督府(省級行政機關),由督府進行發放。而且赴任日期也會有規定。住宿也是在驛站,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能仿冒。但是,古代確實出現過偽造官憑去赴任的情況。不過結局相當悽慘,全族被滅,還株連了幾千人。


mini小秋傑


古代偽造委任狀和冒充官員的事多是出於戲說,在正史中幾乎沒有記載。古代官員赴任,持有吏部核發的官憑印信,一路走官道,住官驛,且身邊多有衛士、僕人,想冒充很難。


觀瀾說史


一般人都不敢,不過也有。吏部要出具一份官憑,還有官印,其實就是介紹信和公章,然後就是派人送到地方,做個介紹。有的可能免了這道程序了。古時候一般的老百姓不敢冒官的,罪名很大,而且古人識文斷字的少,本身知識分子就很少,農民冒充個知識分子,一眼就被看穿了。古代知識分子有節操,不會幹那種丟人的事。所以說,雖然古代的制度漏洞太多,但是被人性的光輝給彌補了,不像現在,制度定的再嚴,照樣有大量的人鑽空子。這是沒辦法說的事情。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