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時間過得好快,再過不到一個月,又是新的一年。雖然這時候說年還尚早,但是提早回味,就會提早品咋

那種再也回不去的幸福。兒時過年的情結依舊在,但是我這個異鄉之客很怕年的到來。移居廈門十多年了,起初總覺得這裡缺少些節日的氣氛,仔細琢磨,並非廈門對節日的淡漠,而是它是個移民城市,本地人口很少,春節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要趕回老家去過年,所以才沒有往日的熱鬧。平時還不覺得,每到春節,我的思鄉之情更加濃烈,常常到清冷的街心,在歡聲中獨行。

——題記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我的家鄉是北方黑龍江的一個小山村,最難忘的算是家鄉春節習俗,至今仍魂牽夢繞。雖然現在生活富裕了,但總覺得還是小時候的樸實熱鬧的春節更讓人悸動和懷念。

家鄉真正的春節要算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兒”那一天開始,這一天每家都要吃頓餃子,這就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從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結束,每個村裡都會組織秧歌隊,為春節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氣氛。接下來到除夕之前,大家都在購置“年貨兒”,人們似乎把一年所有積蓄都花在這幾天,也許這是他們最歡樂的日子,哪怕接下來的日子怎樣拮据,也要讓這幾天豐足。還記得小時候的農村很少家裡有冰箱的,寬敞的庭院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冰櫃,春節前後室外溫度接近零下30-40度,可謂滴水成冰。肉類、青菜、豆包、年糕、冰棍兒、凍梨、凍柿子、豆製品......滿載院落,誰也不會擔心會丟失,就算鄰居拿了兩個去也沒有關係,打個招呼就好了。說起豆製品,要講講北方的滷水豆腐,北方叫做“水豆腐”和“幹豆腐”(南方叫豆皮或千張),水豆腐在出爐後伴著醬油便可吃上幾塊,那純正的滷水豆腐的味道至今想起還垂涎三尺。小時候的冰棍兒也讓人懷念,真是越冷吃起來越爽!過年最快樂的莫過於孩子們了,他們雖然沒有紅包,但可以有一件新衣服和喜歡的鞭炮。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除夕是過年的最高潮,第一項當屬“除夕飯”,我們那裡的“除夕飯”與其他地方的“年夜飯”有所區別,一般是下午2點鐘左右開始,一直到傍晚。一年中平時捨不得吃的好東西這天會全部呈現,積累了一年的牙祭期待也都在這頓飯中揮灑的淋漓盡致,而且除夕飯一般都是平時很少做飯的男人掌勺,一家人推杯換盞,甚至是孩子也可以泯上一小口酒,同喜同樂。幾十年過去了,嘗試過世上的各種饕餮大餐,覺得最美妙的還是那個時候的“除夕飯”。雖然已經記不清都有哪道菜,但是家家戶戶的“除夕飯”似乎已經成了一道豐美的菜系。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小的時候農村還很少有電視,但歡樂的氣氛絲毫不減當下,在晚上9點前,上年紀的人可以相互串門兒,品著茶、吃著花生、瓜子兒,一起展望明年的春耕規劃或是回憶他們的過去美好時光。而年輕的男子或是已經懂事的大男孩子,這時就要去接“祖宗”回家過年,我就參加過幾次,除夕的傍晚,每家要親手製作一個燈籠,最簡易的是玻璃罐頭瓶子,也有花了心思用竹篾、彩紙等材料做得很精美的燈籠,但無論是否漂亮都是一種心思,裡面通常是放根蠟燭,由家族裡的長子或是長孫帶領,一路前去墳場接“祖先”。當時雖然已經實行火化,但村裡至今還保留之前的墳塋地,作為大家寄託哀思和悼念的場所,那時大家都沒有任何的恐懼,彷彿真的是去接長輩回家過年,在墳場燒上幾張紙錢,悼念幾句,類似向祖先彙報家族這一年發生的大事和現狀,以及請祖先回家過年團聚之類的話,然後一直提著燈籠回家,據說燈籠就引導祖先回家標記。大的家族會有一個長長的隊伍,小家族或是單傳家族也至少有一個人,接“祖先”的大小隊伍穿梭於街上,別有一番莊嚴肅穆又不乏熱鬧的氣氛。回到家後上香,擺上供果,大家在祖先牌位面前磕頭,長輩這時會介紹族譜,介紹祖先的軼事或是同村都有誰是家族的親戚,讓大家認祖歸宗。在接下來的幾天無論誰到了有祖先牌位供立的家裡都要先磕頭,以表尊重。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族譜介紹之後孩子們可以自由活動,提著燈籠在漆黑的街上與小夥伴們一起盡情的玩樂,孩子們在黑暗中彷彿探索著光明,夢想似乎也在那個時刻產生了萌芽。大家放著鞭炮,吃著零食,相互曬著自己的新裝,其實很多新衣服就是哥哥姐姐的衣服改成的,但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的高興。在午夜十二點前大家一定要回來,這時會有個重要儀式,就是在每家的庭院中燒紙錢,我們那裡叫做“發旨”,祈求明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時整個村子會想起鞭炮聲,由於每家“發旨”的時間有些偏差,鞭炮聲會連在一起,響徹整個村莊的夜空。“發旨”後要守歲,這時每家會有個傳統的宵夜,就是吃韭菜餡餃子,預示著好運長“久”。守歲就是儘可能一夜不睡,這樣明年會很順利。實際上我每年午夜過後沒多久就會帶著微笑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忘了說了,還有一個重要的程序沒有交代,就是春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由於農村會寫書法的很少,一般只有幾位大家熟知的本村“書法家”代勞,父親就是其中一位。這幾天“書法家”的家裡會門庭若市,有求寫春聯的,也有孩子和大人看熱鬧的,出現好字、好詞大家不時給予掌聲和讚歎。一般大家是在除夕或初一的早晨貼春聯。那一刻,人們就像是手裡拿著平安符,恭恭敬敬的貼在門框上。那時的春聯多為豐收或幸福的內容。記得我小時候每年房門上的一副春聯一定是老父親手寫的:“上聯:兄宥弟恭千古義,下聯:父慈子孝一家人”。並勉勵我們要兄弟和睦,互相幫助,苟富貴莫相忘。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初一到初四是大家拜年的時候,這時候每家都會來很多人,絡繹不絕,即使平時很少走動的家庭,這時候也會送來祝福,每個人的臉上都是真誠的笑容,“過年好"成了那幾天每個人見面的口頭禪。如果哪家有新結婚的回孃家,就更熱鬧了,還要宴請四鄰,喝到不醉不歸。初四的晚上,是送祖先回去的時候,同接來時的形式差不多,即便是一種無形的寄託,大家也都表現得和祖先戀戀不捨。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初五到十五,更是人們歡樂的時候,成年人在熱乎乎的炕頭兒上打牌,孩子們便繼續他們的玩樂和鞭炮。秧歌隊這段時間也會挨家挨戶的拜年,而且附近村莊的秧歌隊也會過來聯合拜年、演出,秧歌隊出現時,全村的人都會走出來,他們欣賞著這唯一的演繹,秧歌隊扮著各種角色:西遊記,傻柱子接媳婦兒,老漢划船,高蹺等等,做著精彩的表演,嗩吶鑼鼓聲勝似天籟之音,歡笑沖淡了所有的寒意。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也是有很多好吃的,湯圓似乎只是一道陪襯。我們那裡還有個習俗叫“灑燈”,也就是每家都自己製作各種大大小小的燈籠,越多越好,越差異越好,天黑後,糧倉旁、牲畜圈旁、房前屋後、庭院、大門口,到是一片燈的海洋,常常是在積雪的掩映下五光十色,絢麗迷人。孩子們奔跑著、歡呼著。同樣也伴隨著鞭炮聲響徹整個村莊。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接下來的正月二十五每家也是要吃餃子的,也會飯前放鞭炮。到了二月初二,每家要吃豬頭肉,我們叫“二月二,燎豬頭”,同樣這天也會放鞭炮。過了這一天,春節的“年”才算過完,勤勞的鄉親們就開始要準備春天的種子、肥料,播種新一年的希望,山村又會恢復往日的祥和寧靜!那時城市人對農村有句順口溜:“三個月種田,一個月過年,八個月農閒,口袋裡不必裝錢。”雖然描寫的農民有些缺少慾望,但那時城鄉差別很大,去城裡打零工或是城裡闖蕩的人也不多,除了娶媳婦兒,蓋房子等大事,其他方面消費低,用錢的地方少,而且農村的田地很多,可以自給自足,大家已經習慣了樸素而又悠閒的鄉村生活。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更是一種情思,盼想著什麼時候再回到老家去過上一回久違的春節!或許這已經成了永遠的記憶。關山難越,假使來不及我登不上回歸的車子,也會在這裡遙祝他們“年年平安,歲歲豐年!”

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