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l 母亲,请记住我们的约定

关于母亲,关于母爱,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就含着泪水向亲们推荐一位上校军官怀念母亲的文章,那字里行间真是饱含深情啊。

母亲,请记住我们的约定

文|何联伟

荐读 l 母亲,请记住我们的约定

2018年农历7月18日,在刚刚忙完秋收的季节里,母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姊妹6人。

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在您生命的最后几天,陪在您身边的我们姊妹6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您这次是真的要离开我们了。于是便商定让您跟父亲团聚。您挑选离开我们的日子,比5年前父亲去世的日子(农历7月19)早一天,一定是您和父亲在梦中商定好的。母亲,让您和父亲团聚,对于您来说应该是没有劳苦,没有病痛,只有快乐,只有幸福的吧?

母亲出生于1933年,但很遗憾,您的生日不但我们不知道,连母亲您自己也不记得,甚至在年幼时您居然没有自己的大名,直到解放后妇救会才给您起了黄桂兰这个名字。在那个战乱不断,连基本温饱都不能保证的年代,姥爷、姥姥怎么还会有心思记下您的生日呢!

听父亲讲过您的童年是陪伴姥爷打柴挣钱、要饭充饥中度过的,那时的您是否有过开心快乐的时光,是否也有自己的梦想呢?我猜想,那时您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能够吃上一顿饱饭、穿上一件印有小碎花的洋布衫吧。母亲,当时您是这么想的吗?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缺吃少穿。特别是吃食堂那阵儿,为了让我的奶奶能够多吃一些,母亲常常把碗中的面条全部挑给奶奶,自己则偷偷躲在一边喝面汤。去食堂领来的窝头有大有小,大的是给下地干活的男人、妇女们准备的,老人、小孩只能吃小的,而您每次都是先吃小窝头留下大窝头给奶奶。对了,母亲,当年您干活那么重那么苦,每顿饭只吃一个小窝头,您真的不觉得饿吗?

一直以来,母亲给我们全村所有人的感觉是健康乐观的。为了多挣一分工分,养育我们姊妹6人,竭尽全力经营着这个贫穷的家,母亲常常和村中壮实的男劳力一样去十几里外的北山拾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柴的重量几乎和他们不相上下,而且您从来不在我们面前叫一声苦。母亲,您瘦小的身体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那时的您就不觉得累吗?

父亲常年在大队工作,因此家中的诸多杂活全靠母亲您一人承担。童年时的记忆里,常常是母亲您一大早就催促我们姊妹6人起床拾柴、下地劳动的忙碌身影。那时我们还不太懂事,内心很不情愿,磨磨蹭蹭老半天才到了田间地头,却发现母亲已经把该做的农活基本做完。回到家后,您根本顾不上休息一下,便又一头钻进灶火间生火做饭了。而这个间隙正是我们姊妹们在外玩耍推铁环、砸面包、跳房子、下军旗的好时机,因为只有您忙碌起来,才会忘记让我们做这做那。不久母亲唤儿回家吃饭的喊声便会清晰的传来,回到家中当我们美美的吃上母亲为我们亲手制作的蒸窝头、炒南瓜丝、萝卜炒粉条时,却又发现母亲忙碌的身影已经到了猪圈那边。对于那时顽皮的我们,您却从未舍得动手打过一次。母亲,大字不识的您,知道这就是母爱吗?

母亲,我清晰的记得我考上军校春节回去探望二老时的情景,您激动的眼神直直的打量着我,口中只知道夸赞儿子的军装好看。当我和父亲谈起在部队训练生活的细节时,坐在一旁的您从不插话,口中只是念叨:“我老(lao/)爷”。作为儿子的我十分清楚,这短短的3个字里满满地饱含着母亲对儿子在外工作的牵挂。在家的日子里,母亲问我最多的话就是:“五(本人小名),今哩想吃啥?”,“五,部队的伙食中不?”母亲,您这朴实的问话是不是和“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老话一个意思呢?

荐读 l 母亲,请记住我们的约定

母亲,我结婚后因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回老家,倒是您的儿媳敬萍经常回去看看您。您待她胜过自己的亲生女儿,从未把她当成儿媳看待,婆媳之间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敬萍告诉我,大冬天您和她同睡一张床,您居然把她的双脚抱在怀里为她暖脚,婆媳之间如何相处的道理您可能讲不出来,但您却用自己的肢体温暖了自己儿媳的心,告诉人们婆媳之间原来真的可以做到像母女一般。在您生命的最后几天,敬萍为您洗脸、剪指甲、掏耳朵……母亲,您是不是感到自己又多了一个亲生女儿呐?

母亲,您和父亲一生互敬互爱,从未拌过一次嘴,吵过一次架。为了父亲在大队能够好好工作,您几乎担负起了家中的一切。父亲晚年作为老族长需要为左右邻里调解矛盾、化解家庭纠纷,经常一忙就是半夜,您却从没有一句怨言。从这个角度说,您不正是父亲的贤内助吗?父亲的功德簿上一定得记上您浓浓的一笔。在您二老的晚年,我越发感到您们谁也离不开谁了。记得5年前您中风住院时,父亲因为过度担心导致病情加重也住了院,为了方便照料二老,姊妹几个把您们安排在同一个病房,当您看到父亲的一瞬间,本来因中风已不会讲话的您,居然能开口满眼含泪地大声问父亲:“你咋了?你咋了?”夫妻感情如此之深,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泪流不止。那一瞬间,我知道母亲今后再也不能离开父亲了,这也是我们姊妹6人让您和父亲合葬在一起的原因所在。母亲,让您依偎在父亲身边,您一定会感到很满足、很幸福吧?

母亲,您瘫痪在床之前,偶尔也会生病,但您几乎每次都是靠着自身顽强的免疫力挺过来的,从不打针吃药,可您这次怎么就没有挺过来呢?仔细一想,原来母亲您已经85岁高龄了,而且瘫痪在床5年之久,正是您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让我们姊妹6人依然比同龄人显得年轻、依然能够感受到只有作为孩儿才能获得的幸福感。母亲,这5年您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母亲,您没上过一天学,但我们做儿女的深知,作为一个女性,您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作为女儿,您为姥爷姥姥养老送终,您是孝女;作为儿媳,您对婆婆(我的奶奶)百依百顺,为了让自己的婆婆多吃一些,自己甘愿忍饥挨饿,您是孝媳;作为妻子,您同父亲没有红过一次脸,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您是贤妻;作为母亲,您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姊妹6人,从没有打过我们一次,也从没有让我们挨过饿、没有衣服穿,您是良母;作为婆婆,您待自己的儿媳就像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她无话不谈,您是好婆婆;作为舅妈,您把从小失去双亲的表哥接到家中,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真的,母亲您虽不善言辞,却时时刻刻一点一滴地在用行动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母亲,您劳累了一生,终于可以安息了,但失去母亲的我们,好像突然间再也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了。我觉得自己现在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时候,我又觉得自己像天空中漂浮的云,悠悠荡荡,无所归依。母亲啊,您这一走,可让儿女们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有了高兴的事该对谁唠叨?工作上的烦心事又该向谁倾诉?

母亲,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神灵,愿所有的神灵保佑您一路走好。如果上天真的有天堂,我相信,善良的母亲一定会和父亲生活得有滋有味,一定会健康幸福。母亲啊!愿儿女们的祝福永远陪伴着您。您也能永远体会到儿女们深深的思念和祝愿!

母亲离开了,永远地离开了,留在我们心里的,是挥之不去的永久思念。天堂里的母亲,您还好吗?此时此刻,您的儿女们是多么的想念您!

母亲,我们想和您来个约定:来世让我们还做您的儿女,静静地依偎在您的身旁,听您再给我们唱那个熟悉的民谣:板登摞摞,出来个大哥;大哥买菜,出来个奶奶;奶奶烧香,出来个姑娘;姑娘磕头,出来个孙猴;孙猴作揖,出来个公鸡……

母亲啊,亲爱的母亲,请您记住我们的约定!

您的长子何联伟 2019年1月4日泣书于杭州

荐读 l 母亲,请记住我们的约定

作者简介:何联伟,1969年出生,河南驻马店人,1987年10月入伍,中共党员,上校军衔,历任总参通信部队战士、分队长、副指导员、副连长、指导员、团宣传股长、营教导员、团副政委、国防信息学院教官。201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