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自1984年12月初上陣地至1985年5月31日撤離,一軍輪戰部隊在半年的時間裡,除“12.24”有些失誤外,先後取得了“12.21”、“1.15”、“2.11”、“3.8”4次大的戰鬥勝利,而且沒有丟失一塊陣地,沒有一人被俘虜,沒有丟失一具烈士遺體,共拔除越軍陣地28個,擊退越軍反撲100餘次,斃敵5007人,毀傷敵火炮128門、軍車65輛,繳獲槍炮112支(門),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15”戰鬥歷時4晝夜,我軍與蓄勢已久的越軍同時出手,以硬對硬,互有攻防,打了一場惡仗、險仗。參戰部隊指戰員前仆後繼,浴血拼殺,頂住了越軍數萬發炮彈的狂轟濫炸,打退了其步兵數10次輪番衝擊,並進一步前推了陣地,重創越軍122團、149團、153團、876團2營、821特工團1營……

正如解放軍總參謀部在通報一軍輪戰部隊15-18日戰鬥情況的電報中指出的那樣:“此次戰鬥,敵人準備時間之長,炮火之猛烈,投入兵力之多,步兵進攻之頑強,均是1984年兩次大的戰鬥所不及的。”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因為前面幾節記錄的主要是攻防戰鬥,好多事情寫不進去,我只能用這一小節來作補充——

一是“1.15”打到最後兵力十分緊張。

一線陣地特別是一團陣地上,兵力明顯不足。可以說,沒有多少人能堅守陣地了。為此,一師領導到師醫院動員輕傷員迅速歸隊投入戰鬥,一團領導則發動“八大員”(炊事員、通信員、保管員、理髮員、軍械員、衛生員、給養員、公務員)充實到前沿陣地,就連那些從地方特招過來足球隊員也不例外,可見當時兵力是多麼緊張!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一師原來有個戰士業餘足球隊,20多名球員大多是從上海、天津等城市特招而來的,本來他們想代表一師在綠茵場上一展雄風的,沒想到接到輪戰命令後,他們和文藝演出隊一樣解散了。演出隊大多是女兵,她們被分配到了師醫院和炮兵團“三八女子衛生隊”,而足球隊是清一色的男兵,他們直接分到各團一線連隊,雖然臨戰訓練期間,他們刻苦訓練,但畢竟時間太短,許多基礎科目還沒有學會,個別的甚至還不會打槍。團領導鼓勵他們說:“不會打槍也不要緊,那就向敵人投手榴彈吧!即使手榴彈投不遠,那把蓋子擰下來,讓其他戰友投也行啊!”

這些年輕的足球隊員上了戰場,還真是好樣的!他們說:“我們雖然是特招到部隊踢足球的,但畢竟我們是穿了軍裝的足球隊員,當前第一位的任務,就是要履行軍人義務保衛祖國……我們要把敵人當足球一樣‘踢’回去!”

守門員姚青紀是上海市閘北區體校畢業的,在一師足球隊解散之後,他打著揹包到一團二連當了一名戰士。他說:“我在足球隊守好場上大門,我在前線就應守好祖國的大門。”1984年12月14日,在116號高地7號哨位擔任警戒時,這位18歲的足球守門員為守住祖國南疆的大門,不幸遭敵炮擊壯烈犧牲,後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記三等功。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來自天津市的孫長亭同樣到三團連隊當了一名戰士。1985年2月11日,在攻打140高地的戰鬥中,孫長亭和戰友們好不容易將阻止我軍前進的威脅最大的敵人火力點端掉了,當他們繼續向前衝擊時,不幸發生了,孫長亭的左腳被敵人埋設的地雷炸掉了,3塊彈片深深地插入了他的左大腿。由於缺乏處理傷口的經驗,孫長亭咬牙拔出3塊彈片,頓時鮮血從傷口處噴了出來……孫長亭拖著傷腿艱難地向前爬著,直到戰友們把他抬到野戰醫院進行緊急搶救。

就是這個大難不死失去左腿的孫長亭,沒有躺在軍功薄上享受照顧,而是刻苦鍛鍊,頑強拼搏,最後成為出色的運動員和企業家。在第八、第九屆殘奧會和遠南殘運會上,他共奪得5枚金牌,標槍THS3級52.26m 還破了世界紀錄。1991年他創辦長亭假肢公司,為無數肢體殘疾人帶去福音……

我有個同年入伍的戰友叫蔡玉明,是二團通信連的排長,越軍打來的燃燒彈把他渾身上下都烙成水泡。一師醫院處理以後,轉到軍部144野戰醫療所住院。我多次去看望他,並送去衣服和水果罐頭。在他即將出院前夕,得知一師領導動員傷員重返前線,我怕他上去出現第二次傷害(有些戰友出院上陣地以後就沒有活著回來),就悄悄地找楊文龍所長求情,讓蔡玉明在醫療所多住了一個月。等他出院的時候,部隊已接到撤下陣地休整的命令了。這也算是我利用職權為戰友開的唯一一次“後門”。

二是“1.15”打得最緊張時炮彈供應不上。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連續4天4夜的激戰,確實用了很多炮彈,“1.15”那幾天我正好在一師那邊,每天晚上看到的都是炮火紅了半邊天。上級機關一些同志認為一軍部隊比十四軍、十一軍用的炮彈多,要適當控制一下。所以,激戰中,一軍輪戰部隊各炮兵群普遍反映炮彈供應不足。據說,有個負責後勤保障的團領導,專程為此事跑到某彈藥倉庫,要求加大炮彈供應量,倉庫領導說了一大堆理由,這位團領導越聽越火,最後掏出手槍指著倉庫負責人的腦袋,說:“是你供應炮彈讓我們打鬼子,還是……”那倉庫負責人見此情形,立刻臉色發青,汗都下來了,連聲說“給、給、給,要多少給多少……”

對一線炮陣地彈藥供應不足,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這位團領導用手槍逼倉庫領導供應炮彈這事兒是真是假,只是部隊傳得非常玄乎,說得有鼻子有眼。

三是傷員特別是烈士得不到及時後運。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經過4天4夜的激戰,前沿陣地上的烈士遺體一時運不回來。部隊領導很是著急,因為上級規定不能丟失一具遺體,要求大家不惜一切代價把烈士遺體搶運回來,並提出了優惠的立功條件,說:“背一具烈士遺體記三等功一次,背兩具烈士遺體記二等功一次,背3具烈士遺體記一等功一次。”不少官兵利用夜色摸到前沿背烈士遺體,由於天黑路遠,又不能點燈,大家只好摸索撿瘦小的背,可等揹回來一看,才發現有不少是越南鬼子!有個“軍工”班一次揹回來8具遺體,竟然全是越南兵……當然,後來好多立功承諾都沒法兌現,因為輪戰結束後整個部隊立功指標只有參戰官兵總數的35%!

其實,到前沿陣地背烈士遺體既艱難又危險。董榮林是我熟悉的二團五連班長,他們連隊就是擔任最危險的“軍工”任務——把彈藥和生活用品背到一線,再把陣地上負傷犧牲的戰友背下來,而且都是晚上,不能開燈打手電。否則,越軍的炮彈就要覆蓋過來。有一次,我們倆在陣地上偶然相遇了,他像情人一樣猛撲過來,抱住我就淚流滿面,說:“佳文,我們以後還能再見面嗎?!”我拍拍他的後背:“你多保重!”就說不下去了。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董榮林哭著對我說,有時候夜裡,他們幾個人好不容易用揹包帶把一具烈士的遺體綁好準備抬走時,陣地上戰友對他們說:“夥計,等一等,這裡還有胳膊、手和腿,也不知道是誰的了……你們一起帶上吧!”

為防止越軍埋下的竹籤傷人,前線官兵都一律改穿“鋼板鞋”——在膠鞋底裡夾了一層鋼板,但這樣一來,鞋底不拐彎缺少彈性,特別是晚上雨後走比較陡的山石路就容易打滑,結果有的“軍工”戰士連同抬著的烈士遺體一起摔下了山……

還好,董榮林是活著走下陣地的,他和我另一位熟悉的戰友——冒著生命危險在前沿偵察的二團二炮連代理排長李殿才,都榮立了二等功。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說到“軍工”,不得不說一下小“秀才”於子佳的故事。

於子佳是江西星子縣(現為廬山市)人,和我原來一樣,在二團政治處當報道員。上陣地前,報道員董仁白接到了南京政治學院的錄取通知書,而成績更優秀的“秀才”於子佳因為種種原因則被充實到本團四連當了“軍工”。他這個白面書生每天和董榮林一樣,把陣地上需要的物資背上去,把陣地上的傷員、烈士背下來。“1.15”戰鬥連續激戰4天4夜,於子佳冒著敵人的炮火,一次次把彈藥背上142號陣地,在穿越百米生死線時,越軍不僅會把於子佳和戰友作為阻擊步槍的鎖定目標,還會不定時地對他們進行炮火覆蓋。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那天夜裡,於子佳揹著一箱手榴彈邊往142號陣地上爬,邊喘著粗氣拍著胸脯,喊著類似高爾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話——“小鬼子,你有種就把老子打死吧!”話還沒說完,越軍的炮火就覆蓋過來了,於子佳身負重傷,胸口、腹部、大腿3處負傷,最近的一塊彈片離他的心臟不到兩毫米……

四是關於“將門虎子”參戰的故事。

此次參戰的“官二代”不少,如餘秋裡的兒子餘浩,李德生的兒子李和平,顏金生的兒子顏曉寧,都表現出色。每次到一團,想到晚上和餘浩住在半山腰的一個溶洞裡,我就覺得挺自豪的:人家總政領導的兒子現在也當“山頂洞人”,咱農民子弟還有啥好說的?!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更讓我欽佩的是,二十軍軍長楊石毅的兒子楊少華一直戰鬥在一線。楊少華原在空降兵部隊工作,1984年初為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楊少華調任一團五連副連長。接到參戰命令後,楊少華義無反顧地隨一團上了前線,在“1.15”戰鬥中表現突出。楊少華經常給父親寫信匯報思想和有關情況。一次,二十軍召開黨委會,作為黨委書記的楊石毅從口袋裡掏出兒子的來信,念給與會人員聽——大意是:每一個生活在和平環境里人,千萬不要忘記邊境還有戰爭。即使是內地部隊,我們也要繃緊戰備這根弦,做好隨時打仗的準備……軍裡的新聞幹事反應很快,就寫了一條消息《想一想前線的同志們》,沒幾天就被《解放軍報》放在報眼位置刊用了。

北京一位領導看了軍報消息,感慨良多:《高山下的花環》裡的軍長和他的兒子,是作家塑造的藝術形象,而楊石毅和他的兒子楊少華就真真切切生活在我們中間,楊少華是真正的“將門虎子”啊……他立即給《解放軍報》負責人打電話,要求瞭解楊少華的具體情況,作進一步報道。《解放軍報》的有關編輯將電話打到了一軍前指組織處,正好那天接電話的是我。

“一軍組織處嗎?你好!我是軍報的xx,我們想了解一下楊少華同志的情況。”“好的。您說……”“楊少華同志還活著嗎?他表現怎麼樣?”“楊少華還活著,他表現很好啊。”“好的,那請你跟軍領導彙報一下,我們軍報的記者準備去採訪楊少華……”“歡迎軍報記者到前線來。”

親歷戰爭之三十三:激戰中的幾個花絮

《解放軍報》很快派來一位著名記者,並在一版推出了大半個版面的長篇通訊《在戰火中鐫刻人生》,還配發了楊少華頭戴鋼盔、手握衝鋒槍的照片。楊少華的事蹟激勵著前線的戰友奮勇殺敵。但也有個別官兵對這張刊登楊少華事蹟的軍報並不買賬,甚至將報紙撕掉了,理由很簡單:“我們參戰的同志哪個表現都不差,不就是因為他有個當軍長的老子嗎?!”

不久,楊少華參加了共青團中央組織的青年演講團,他的演講報告還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

戰後,楊少華榮立了二等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