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从老山通往船头地区,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那盘山而上的地方,便是许多战友特别是驾驶员心惊胆战的“三转弯”。官兵们把它称为“鬼门关”,这也是越军火力重点封锁的地方——在长达不到5公里的地段上,越军曾倾泻了数以万计的炮弹,把成片的橡胶林炸成一堆堆柴火,林场职工的住房也成了废墟,许多战友就倒在这里……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然而,就在这个弹片横飞的地方,活跃着一支由28人组成的一师炮团“三八”女子救护队。她们年龄大的42岁,小的才17岁,其中,13人当了妈妈。在队长秦蓉、指导员赵丽君的带领下,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怀着对祖国赤诚的爱和对战友深厚的情,想一线,为胜利,既当救护员,又当宣传员,先后25次冒着炮火上前沿抢救接运伤员,共救治伤员102名;97次到连队送医送药、演出慰问,为阵地干部战士巡诊1561人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198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专门发来慰问电,赞扬她们是“和平事业的保卫者”、“八十年代的娘子军”。

有人说,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莫过于母爱,母爱的牺牲是最痛苦的牺牲。军医薛小军对此感触很深。她女儿才半岁多,十分逗人喜爱。接到参战命令后,她与在师机关工作的丈夫商量,准备将孩子托人照看,夫妻俩同上战场。有人私下里劝她:“你们就这么个宝贝,年纪又小,托人照看,就那么舍得?就不怕孩子吃苦?还不如你留下来照看孩子。”薛小军开始好几个晚上睡不着,流着眼泪抱着孩子亲了又亲。但她懂得,幼小的女儿需要我,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战友更需要我!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部队出发那天,薛小军将女儿搂在怀里不停地亲吻着,两行热泪滴落在孩子脸上。她轻轻地对女儿说:“别怪妈妈心狠,等打完仗回来,妈妈再好好抱你,千遍万遍地亲你!”当女儿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传来时,薛小军狠了狠心,毅然离去。在南行的列车上,她想起心爱的宝贝,在日记中写道:“为了更多孩子不失去母亲,妈妈的心,已不能把你牵挂;妈妈的爱,将化作那漫天彩霞,映红南国天涯……”

除了品尝母子分离的痛苦,一些年轻姑娘也经受着恋爱婚姻的考验。因为赴边参战,一位女兵的男朋友变了心。姑娘失恋不失志,她坚信:置祖国利益不顾的人不值得爱,为保卫祖国献青春的人终究会得到真正的爱情。她把失恋的痛苦深深埋在心里,把全部热情都用在伤员救护上。

司药杜荟花28岁,31岁的未婚夫是三团卫生队军医,他们原定国庆节举行婚礼。部队开赴前线以后,打破了他们原来的甜蜜计划。小杜想:婚姻虽是个人终身大事,但与保卫祖国的大事相比,毕竟是小事。于是,她和未婚夫决定将婚期推迟。参战后,她未婚夫在1072高地负责救护工作。那里是老山的最前哨,三面受敌,越军袭扰频繁。小杜经常捎信去鼓励安慰他,未婚夫也经常把前线战士的英雄事迹告诉小杜。他们互相勉励,感情更加真挚,心贴得更紧了。春节前夕,父母来信催他俩早办婚事,三团首长也考虑到他们年纪都已不小,建议在老山举行战地婚礼。小杜很感动,她和未婚夫商量后,谢绝了首长的好意:“战斗还在进行,等凯旋以后我们再结婚吧。”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值得一提的是,救护队有11名军医、护士是和丈夫一起上前线的。她们天天为战斗在一线阵地的丈夫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她们很想念丈夫,但又怕在这儿见到丈夫。每天伤员送来后,她们会第一时间去核对名单,胆大的还会到病房去看一看——既想见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和面孔,又非常害怕自己丈夫断腿缺胳膊,她们的心情就是这样的复杂和矛盾。

尽管战地条件艰苦,但组织上对她们非常关心。当她们中某个人的丈夫开会或路过救护队,队里会专门腾出个帐篷,并在50米开外安排人站岗,让她和丈夫团聚一下。有个女军医一个多月不见丈夫面了,那天一见面就泪流满面,她从头到脚将他摸了个遍,发现他毫发未损先是破涕为笑,再一看他胡子拉磋、又黑又瘦的样子,她又抱着他哭了。

“你在前面还好吗?想我和孩子吗?”她边哭边问。

“还好,想啊,天天在想……”男人回答时也是鼻子发酸。

“战士们好吗?前面有得吃有得喝吗?”

“战士们太可怜了,吃压缩饼干,没有水喝,而且随时可能伤亡……”

“你今天能留下来吗?”

“不能,我刚受领过任务,明天就要去拔据点……”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她不再问了,紧紧地抱住他不愿松开。但她很快清醒过来,此时的他已不仅仅是她的男人了。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她含着泪水帮他整理衣扣,然后拉着他的手,一直把他送到路口……

化验员季悦的丈夫叫张景华,是战斗在一线的一团副团长,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季悦被安排在机动组,要经常到阵地前接后送伤员,流血牺牲的可能性也很大。有时夜深人静时,季悦会拿出不满周岁的孩子照片,久久凝望,多次想到孩子不能没有父亲,更不能没有母亲;也想过自己一不是医生,二不是卫生员,有理由调换工作。但她想得更多的是前沿战士们浴血奋战为国献身的英雄壮举和“军人就意味着牺牲”的崇高信念。

战争使季悦变得坚强起来,她用录音机给孩子留下了遗言,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那天夜里,她和一名卫生员奉命去船头接运伤员,敌人此时正向我阵地炮击,掩蔽部外火光闪闪。战友们都劝她俩等炮击停止后再走,但季悦想到时间就是伤员的生命,早一分钟接回,伤员就多一份生的希望,便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发了,当救护车开到天保农场时,一发炮弹就在她们附近爆炸……为了不让伤员第二次负伤,她俩弯下腰,用身体护住伤员,直到安全回到驻地。

和季悦一样,经过战火锤炼,女兵们的思想成熟了,胆子更大了,越是危险越敢闯。17岁的卫生员唐兵花第一次看到伤员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样子,吓得双手蒙住了眼睛。通过开展“为伤员,爱伤员”活动,她懂得了伤员就是战友、就是亲人的道理,多次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接伤员,平时护理伤员也不怕苦累。她曾连续40多小时抢救、护理伤员不休息。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榴炮二连需要开设前沿救护所,有人出于对救护队的关心说“那里太危险”。姑娘们说:“正因为危险,连队的同志伤亡可能性大,才更需要我们去救护!”全队人人报名争着去。1月14日晚,副队长曹娟娟带领3名同志,住进了榴炮二连阵地的防炮洞里。15日,越军对我发动大规模反扑,二连阵地上弹片横飞,硝烟弥漫。战士们冒着炮火顽强地与敌对射,救护小组的同志不顾战士们劝拦,穿梭在各炮位送药、巡诊,抢修被敌炸坏的工事,配合连队搞战地鼓动,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团接受攻占156、166、168号等高地任务后,救护队立刻派出一个救护组到船头,协助二团卫生队救护伤员。为了应付最复杂的情况,详细勘察前接伤员的路线,救护组的几个队干部冲过敌人轻重武器早已标定好的封锁线,上了前沿149号高地……大家想到靠前一点,伤员就能早点得到救治,硬是要求把救护点前推了500百米,设在一个只有1.5平方米的工事里。“3.8”战斗打响后,她们在敌人连续不断的炮击声中,和二团卫生队的医务人员一起奋战4天4夜,出色地完成了救护任务。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有一次,救护队驻地遭到敌人炮袭,炮弹就在帐篷前爆炸,大家刚钻进防炮洞,听说外面有个单位5名战士负伤,伤情就是命令!救护队十几名同志奋不顾身冲向洞外,突然有3发炮弹落在离她们五六米远的地方,那一瞬间,她们根本没有想到卧倒,也来不及卧倒……幸好,是3发哑弹!伤员们急需做手术,可器械和药品还在洞外100多米的手术室里,麻醉医生张帆、卫生员张瑛、王剑霞3人又冒着炮火取来麻醉药和手术器械,然后就在狭小的空间内,以担架为手术台,跪在地上进行手术,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终于使5名伤员转危为安。事后,谈起敌人炮击出现臭弹这件事,队长秦蓉诙谐地说:“敌人害怕我们女兵,飞过来的炮弹连气都不敢吭一声!”

救护队的姑娘们大多数性格内向,不少同志与生人说话都羞怯脸红,好多活也不会干。可面对受伤的战友,她们仿佛变了一个人。伤员来队后,姑娘们仔细为他们洗脸洗脚,就连趾缝里的泥土也用毛巾擦得干干净净。开饭时,她们为伤员端上可口的饭菜,有的还一口口地把饭菜喂到伤员嘴里。许多人把自己家中寄来的麦乳精、奶粉,也送给伤员补养身体。有的伤员腿脚不便,她们就为他们送便盆、倒屎尿,搀扶或背他们上厕所。当伤员病床不够用时,姑娘们还把自己整洁的床铺让给伤员,自己则挤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睡地铺……

亲历战争之三十八: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看到阵地上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单调,她们既当医疗队,又当宣传队,想着法子让官兵们高兴起来。救护队成立了以指导员赵丽君为组长的演唱组,精心编排了25个文娱节目,先后到阵地慰问演出28场次,为一线战士送去了欢乐。

“1.15”战斗期间,榴炮二连出现伤亡,干部战士情绪有些低沉。她们决定用自己的歌声慰藉他们,专门赶到阵地慰问演出。听了她们演唱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相会在攀枝花下》等歌曲后,战士们逐渐活跃起来,有的还打着拍子和她们一起唱。见有的官兵在炮位上坚守,未能观看演出,卫生员郭小环就拿着话筒,通过送话器,一口气为他们演唱了10多首歌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