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今年是我國的航天發射大年,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近日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介紹,今年,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執行以北斗組網、嫦娥四號為代表的36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密度將創歷史新高。

據李洪透露,在36次長征火箭發射中,兩型“金牌火箭”將擔起2018年超高密度發射的重任。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 李洪:整體上長三甲系列有14次,長征2號丙有6次,要佔60%以上。整體上發射任務最重的還是發射我們國家北斗導航衛星,為我們國家在2020年前後構建新的北斗體系會做重要的支撐。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長三甲系列火箭主要用於發射我國導航衛星、通訊衛星等高軌道衛星,它在2018年的14次發射任務中,有10次將發射北斗導航衛星,其中8次將是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執行北斗任務。而在未來,對於長三甲系列火箭來說,高密度發射將會成為常態。從2018年到2020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執行40次發射任務。

我國今年將進行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除了發射次數多,長征火箭還在探索全新的發射模式。李洪透露,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將在今年完成。承擔這一任務的是長征火箭家族中唯一的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它也將開啟中國海上發射的新時代。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長征十一號作為固體運載火箭,於2015年首飛成功,它具有發射準備時間短、測試簡便等特點,具備了適應海上發射的特徵。李洪介紹,目前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的關鍵技術已經突破,並完成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 李洪:長征十一號適應用戶多方面的需求,適應各種發射環境和發射條件。我們現在不僅在陸上發射,而且考慮能夠適應在海上發射的條件。所以今年,在條件具備的時候,進行海上發射的實驗。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作為我國第一個通用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憑藉快速、靈活的發射方勢,目前已經斬獲十幾億元的商業發射訂單。而近年來,由於許多地處赤道地區的國家對發射近赤道、低傾角衛星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發射這類衛星,離赤道越近,運載能力損失越小,發射成本越低。因此在靠近赤道的海上進行火箭發射,成為許多航天強國爭相開發的一種發射模式。

長征八號在研 預計2020年首飛

李洪還透露,為了適應未來航天發展的多元化需求,我國正在研發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目前該型火箭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預計在2020年實施首飛。

長征八號將依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成功的可靠技術,通過系列化、組合化、通用化的設計思路,開展一系列創新設計和研製,以滿足未來國際航天發射的需求。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 李洪:這一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成本適中、有國際競爭力、用戶適應更強、發射週期更短、並且今後具備在多個發射場具備發射條件,現在正在進行大量的方案的優化工作,預計爭取在2020年實現首飛。

長征八號將填補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併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進一步完善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滿足未來中高軌商業發射市場的需求,牽引帶動現役運載火箭的升級換代。

我國重型火箭研製取得階段性成果

航天專家經常說,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李洪說我國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計劃在2030年前後實現首飛。

李洪透露,目前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已完成大直徑鋁合金貯箱結構件的試製工作,推力達480噸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已成功完成了渦輪泵和燃氣發生器的試車工作。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發射36次 長征八號在研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 李洪:正在做方案性的和工藝性的研究和實驗工作,這項工作已經開始佈局啟動,應該在2030年前後,能夠投入首次發射和進入應用階段的飛行。

按照規劃,我國的重型運載火箭箭體直徑近10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將達到百噸級,可以滿足未來我國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重大航天發射的任務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