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他是斯皮尔伯格口中的“电影莎士比亚”,也是第一个举着艺术的旗帜还能赚着商业的钱的导演;

一个画电影分镜的草稿,办起了一个画廊的男人;

一个开创了许多电影手法,至今很多导演仍然对他顶礼膜拜的男人;

他有一个无比霸气的称号,电影天皇——黑泽明。

1950年,一部《罗生门》横空出世,拿下了威尼斯金奖和奥斯卡荣誉奖。罗生门更是从此以后,成为了一个现象词,进入词库。

但是再多的废话都比不上电影来的吸引人。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罗生门》经验:撒谎是人本性

《罗生门》,即使是没看过电影,也一定对这个词有着很深的印象,因为每次某个明星八卦新闻扑朔迷离的时候,这个词就会“出面”替这些个不清不楚的事情唠出个明了。

而赋予这个词这么有内涵的意义的,是从《罗生门》这部电影迅速爆炸。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集中的《筱竹丛中 》:讲述四个自称目击死者的嫌疑犯对同一个案件的不同陈述。

电影开始,对焦的是三个在罗生门下躲雨的男人。为了排解无聊,其中一个男人向另外两人——和尚与樵夫”索要”有趣的故事。电影从樵夫开口讲述故事开始……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第一陈述者是一个樵夫,他的供词是自己上山砍柴,结果发现被杀的武士;

第二个陈述者是一个和尚,他的供词是在被杀害的武士未死之前,曾见过他带着自己的妻子经过竹林;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第三个陈述者是案件的参与者——一个恶名昭著的强盗,强盗坦言自己是因为垂涎武士妻子的美色,所以诱骗武士称自己在松树后发现的被藏匿的武器可以卖给武士,半信半疑的武士跟随他到松树后却被捆绑。

强盗得逞后折返将武士的妻子带到武士的面前,羞辱了武士的妻子。而武士的妻子碍于脸面,要求强盗和丈夫决一死战。在决战途中,女人逃跑,强盗杀死了武士,并抢占了武士的马匹,卖掉了武士刀换酒喝;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供词到这里,电影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认为是一个起色心的扑街抢占民女,杀了人丈夫的电影,那黑泽明不会如此被斯皮尔伯格和科波拉等电影大佬念念不忘,甚至后来传出的“十个张艺谋都拍不出的电影”之话。

只有这个电影天皇,才能让粉丝敢猖狂的放狠话。

第四个陈述者,是武士的妻子。一天之内失去贞操又失去丈夫的武士之妻,在和尚回忆中描述的样子是“令人怜悯的”。

在她的供词中,这个女人也是弱势的。被侵占后,强盗逃跑,剩下了不知所措的她黑面若冰霜的丈夫。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无法面对丈夫对自己被侵犯后冷漠和嫌恶反应的她,在一阵天旋地转之后,杀了武士。

电影里还有最后一个陈述人——死者武士。

武士通过女巫做法附身,陈述了自己所见所闻:妻子对强盗不抵抗顺从,甚至在私奔之际要求强盗杀了自己。

看到这里,电影给我们看到的事实真相,仿佛是海市蜃楼。所有人都的陈述都是不一样的。

《罗生门》:因为人性而发光69年

直到电影切换镜头回到罗生门下的三个人,最后的陈述又回到了樵夫的身上,一切都是所有人都的谎言:女人在被侵犯后的确请求强盗杀死自己的丈夫,然而强盗如同破布一样把武士之妻丢给了武士处置。女人在濒临崩溃之际说的一番话,刺激了两个人决斗。

所有的开端和结局,在所有人的陈述里都是对的。只是每个人都加上了个人辩白:

武士为了男人所谓的尊严;妻子是忍受不了一个人承担屈辱;强盗为了炫耀;而樵夫陈述自己只是发现了死者的人,除了这点,和这宗案子没有任何关系。

(但其实他是整件事发生的目击者)拼命撇清关系的原因,因为他拿走了武士之妻那把镶了珍珠的匕首。

《罗生门》用一宗平常刑事案件,一件件撕开了衣服包裹下的人性自私。不是历史事件的伟大宏观,却因为小,因为人,而深刻。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听故事的男人最后重现了小说里开头扒下私人衣服的片段,只是电影里把死人换成了婴儿。当樵夫拦下他的时候,男人斥责了樵夫的虚伪“明明是拿了珍珠匕首的人,却在伪装是个大好人。”

69年过去,这部黑白电影仍然是电影史里的高峰……

电影最后樵夫为了赎罪,请求和尚把婴儿交给自己抚养。电影没有出现小说中樵夫卖掉婴儿的片段,只是在樵夫抱走婴儿离开罗生门的一刻结束了整部电影。

也许黑泽明在最后的镜头,是想说:如果你相信人性,那樵夫就是好人,婴儿会健康长大;如果你对人性保持质疑,那么樵夫下一秒也许在和人贩子做买卖交易。

这也许就是,69年过去了,《罗生门》还是很多骨灰影迷和许多电影学习致敬的模板原因之一。

版权 | 图片来自豆瓣,如违规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