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量最大的二代机 中国费很大力气才搞到一架

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穷尽各种办法,搞到对手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图反制。先有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迫降美军的F-86,后有以色列摩萨德“窃取”伊拉克的米格21,而向来喜欢闷声发大财的解放军,当然也不会让两大阵营专美于前,咱们不光在越战期间,获得了包括M-48坦克、CH-47运输直升机、F-4战斗机在内的,当时最为先进的美军装备。解放军更是凭着“擅长交朋友”的优势,从其它“友好国家”获取了大批先进的苏联装备。正如本期的主角,对我国第二代战斗机研制起到“鞭挞”作用的“鞭挞者”米格23。

作为一款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第二代战斗机,当米格29和苏27两型三代机尚在襁褓之中时,米格23可以说是当时苏联空军用来抗衡西方世界最先进的一款战斗机,其最吸眼球的地方就是可变后掠翼的气动设计。机翼可以根据不同的飞行状态而改变角度以提高飞行性能。在起降阶段和高空巡航时,后掠角最小仅有18度,用以缩短起降距离或增大航程、延长续航时间和节省燃料。在亚音速飞行时,后掠角处在47度位置,用以提高飞行的稳定性;超音速飞行时,后掠角达到最大的74度,以图减小阻力,提高飞行速度。尽管如此,该机还是因为机动性不佳的诟病,被一票华约飞行员评为史上最难驾驶的苏系战斗机。东德飞行员甚至还开玩笑的讽刺道:如果你爱他就让他驾驶米格23,如果你恨他也让他驾驶米格23。

世界产量最大的二代机 中国费很大力气才搞到一架

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8吨,可以轻松携带各种武器弹药,航电设备虽然相比以往进步显著,然而怎奈苏联电子工业水平实在太渣,比起西方同类设备来说还是非常的落后,但是这并不妨碍善于系统整合的苏联设计师,将大量电子管和晶体管装到飞机上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米格23摒弃往日米格战斗机抱残守缺的经典机头进气布局,直接参照美国的F-4战斗机,采用了机身两侧的进气设计理念。除了一些基本的改进型外,米格23家族最主要的成员,就是隔壁家三哥经常摔的米格27战斗轰炸机。除此之外还有一款可以实现短距起降的舰载版,不过由于技术问题最终停留在了样机阶段。

米格23除了装备苏联空军之外,还被大量出口到了亚、非、拉国家,并且在多场战争中表现抢眼!1982年叙利亚和以色列在贝卡谷地爆发空战,此次战斗中叙利亚的米格23总共击落了12架以军飞机,令以空战著称的以色列空军黯然失色。随后的安哥拉战争中由古巴飞行员驾驶的米格23,更是对南非空军的幻影战斗机取得了空战优势,夺取了制空权,可见其确实颇有实力。但是由于可变后掠翼设计过于复杂难以维护,因此该机使用年限相对较短,并且再加上日常的消耗和战损,故而在许多国家空军中过早的退出战斗序列,导致如今该机全球现役数量仅余数百架。

世界产量最大的二代机 中国费很大力气才搞到一架

1978年,我国终于从埃及弄到了一架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米格23战斗机。该机新颖的气动外形和可变后掠翼设计,令长期仿制苏联战斗机的我们着实大吃一惊,苏联人究竟是怎样实现了这种技术上的跳跃,一直令我国航空工业的大佬们疑惑不解。起初我们计划参照米格23的设计研发一款前线攻击机强6。但是通过对该机可变后掠翼的设计和气动摸底试验后,我们认为相比西方的同类设计,米格23的可变后掠翼存在很大技术缺陷,不值得我们浪费过多的精力,而且随着国际航空技术的发展,可变后掠翼技术也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因此中国版的米格23,强6也宣告下马。取而代之的则是借鉴其先进的机身两侧进气设计,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两侧进气道设计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架米格23作为样机进行参考,也许现在解放军的新型战机还是“圆头大脑袋”的机头进气呢。

世界产量最大的二代机 中国费很大力气才搞到一架

由此可见米格23战斗机,是我们在那个特殊时期重新认识、吸收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和台阶,通过对米格23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但看到了国外先进的航空技术,了解了苏联人在设计和应用思想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所存在的巨大差距,促进了我国第二代战斗机的研制进程,以及航空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而实现了如今部分技术上的超越。小兵兵深信,未来凭借近些年我国在战斗机研制领域取得的各项重大突破,中国战斗机势必将会成为亚太的上空支配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