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遺珠:《非演義的三國》之蜀漢“人和”(下)

高宇 青蘊江南 3天前

引言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一書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因篇幅、政策諸原因,原書稿中有部分文字被最終忍痛捨棄掉了。其中有很多自認為還是頗為得意與獨特的,為此我把它們摘錄出來獨立成文,作為書稿的遺珠收存於此,以示不復埋沒。


諸葛亮、龐統二人必定不是荊州學派中人。既然伏龍、鳳雛都不是荊州學派,那麼蜀漢文官裡那些荊州人士會不會是荊州學派呢?我們說有可能有,但比率應不會大:諸葛亮本人是地道的“法家”,他為蜀漢定的政治框架基本就是法家治國。在這種情況下,隨他入蜀並得任用的荊州人士更可能是法家。

既然沒撈到荊州學派的人物,那蜀漢到底人才多不多呢?當是不多。

這從一個人身上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是許靖。許靖,汝南人,他還有個著名的堂弟許邵。這兩兄弟是東漢末年“形名之學”和名士“虛風”的代表,名滿天下。許氏兄弟在汝南搞“月旦評”,每月定時品評本郡人物,分級定品,刺史、郡守皆依此察舉徵辟。《後漢書٠許邵傳》:

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他們算得上是汝南郡實際上的“組織部長”,這個“月旦評”是虛風品鑑之典型。許靖與堂弟共襄“評士”盛舉,“殺傷力”既大,亦得名播海內。《三國志·蜀書·許靖傳》:

少與從弟劭俱知名,並有人倫臧否之稱。

許靖自己就是“名士”之“名不副實”的代表,他的氣節甚是不好,遠不及其堂弟。《後漢書٠許邵傳》:

司空楊彪闢,舉方正、敦樸,徵,(許邵)皆不就。或勸劭仕,對曰:“方今小人道長,王室將亂,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廣陵。徐州刺史陶謙禮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埶必薄。不如去之。”遂復投揚州刺史劉繇於曲阿。其後陶謙果捕諸寓士。及孫策平吳,劭與繇南奔豫章而卒,時年四十六。

與許邵大不相同,許靖一生高登仕途、復享遐齡。他本來是劉璋手下的巴郡、廣漢太守。劉備圍成都,許靖欲翻牆出城投降,但沒有成功。此行為極無氣節,因此劉備入主成都後不想用他。法正勸劉備:

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三國志·蜀書·法正傳》)。

於是劉備才重用許靖,說白了,就是拿他當“千金買骨”的那堆馬骨罷了。

法正也是一個著名的“法家”,他一語說穿了許靖的底色:“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我們知道,三國時代的法家是最討厭這類人的,曹操行的選舉之法就是要清除許靖類人物。但作為三國時代另一位法家代表諸葛亮,他又是如何對待許靖的呢?《三國志·蜀書·許靖傳》: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

許靖在蜀漢依然幹著他最拿手的事情“誘納後進,清談不倦”,而諸葛亮這位法家代表居然“皆為之拜”。從法正對許靖的蔑視,我們很難相信諸葛亮會真心推崇許靖。他的這種姿態只能表示蜀中太缺人才了,不能不在面子上尊崇許靖,以讓許靖發揮好那堆“馬骨”的作用。

說完了劉備集團的人才儲備水平,我們再看一看劉備到底識不識才,有沒有曹操用潁川集團那樣的氣度。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劉備因為龐統面醜而直接把他發配到耒陽做了縣令。而在此之前,龐統去曹操那裡獻連環計,曹操是最高規格相迎,待以國士之禮的,兩相比較,高下立判。當然,那只是小說,但真實歷史中,龐統一開始確實不被劉備重視。《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看:首先,劉備連縣令這麼個小官都沒給龐統,龐先生只是以“從事”來代理縣令;其次,連小說裡張飛發現龐統大才的情節都不存在,龐統直接就被劉備免職了。

那麼諸葛亮又如何呢?世人皆以“三顧茅廬”為千古美談,《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也是這麼說的。


書稿遺珠:《非演義的三國》之蜀漢“人和”(下)

三顧頻繁天下計


書稿遺珠:《非演義的三國》之蜀漢“人和”(下)

兩朝開濟老臣心

但是,在《諸葛亮傳》之下的注裡還有另一個版本: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魏略》和《九州春秋》裡講述的都是這個版本。裴松之認為,因為諸葛亮《前出師表》裡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之語,本傳所採用的“三顧茅廬”之說為是,上面這個版本的說法為非。

不過我們從龐統的際遇來看,似乎這另一個版本更符合劉備的做派。《先主傳》裡記述劉備年少時: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這是一個雖出身於破落戶,卻依然嚮往鮮衣怒馬、奢侈享樂的山寨版紈絝,且象一切類似真紈絝一樣,非常不愛讀書,也就必然骨子裡與文人是格格不入的。上面這個形象有沒有令人聯想起薛蟠薛大爺?一個薛大爺類型的人物,對待書生採取《魏略》裡的做派,還是很熨帖的。

諸葛亮無疑是一個大才,一個大才為什麼會忍受劉備的這副做派,還要上趕著投靠呢?原因也很簡單。《諸葛亮傳》的注裡說:

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此處所謂“中國”即中原,也就是曹操集團所掌控的政治區域)。

當然,這也是《魏略》裡的說法。依此說法,諸葛亮並不是因為小說裡描寫的那些崇高的“扶漢室”理念而選擇劉備。而是因為他知道,曹操集團的謀臣之位已經被潁川集團佔據,他不可能成為那裡的核心人物,能獨斷而成大功的機會幾乎沒有。所以,他投向了劉備。也就是說,劉備與諸葛亮那個千古傳誦的“魚水”佳話很可能並不存在。比如對法正,劉備就更為發自內心的喜愛與信任,程度遠超諸葛亮,更像是“魚水”。《三國志٠蜀書٠法正傳》

(劉備)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書稿遺珠:《非演義的三國》之蜀漢“人和”(下)

京劇《龍鳳呈祥》劇照

劇中恩愛的“賢伉儷”在現實中並不存在,雙方猜忌頗大,男方壓力爆表。

法正居然可輔助劉備舒緩強勢老婆帶來的心理壓力,其親近程度自然別人難以企及。而在法正死後又發生一事: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以此觀之,則法正於劉備簡直就是郭嘉於曹操。而諸葛亮於劉備則如荀彧於曹操,從荀彧的下場來看,若劉備多做十來年皇帝,未審孔明人生會如何收場。因之,亮和備之間存在的,應該是兩個目的互補的人,經過嚴密現實計算後達成了合作關係。

如此看來:

第一、諸葛亮既然不是因為他那個偉大戰略構想“隆中對”而必須選擇劉備,那麼後來作為劉備集團戰略支點的“隆中對”,就很可能並沒有那麼高明。比如自古就有很多戰略家質疑“隆中對”作為地緣博弈方略並不高明,實際一開始創的就是一個死局。也有更多人詬病諸葛亮以祁山為唯一戰略出口,屢試而爽卻依然反覆投入資源的選擇。比如裴松之就在《諸葛亮傳》後面很直白地做了一個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小說裡那位“山人自有妙策”的半神仙還是走下神壇的好。


書稿遺珠:《非演義的三國》之蜀漢“人和”(下)

諸葛亮出祁山與魏延出子午谷方略比較圖

第二、諸葛亮因為曹操集團不可能有他獨斷而為的空間而選擇劉備,就決定了諸葛亮後來在蜀漢的治理必然是獨斷專行的。也就註定了蜀漢本來就不多的人才,更加缺乏良好的施展空間。因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他一死,蜀漢果然大勢去矣。

這就是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之間“人和”之比較,它已經昭示了最終誰會戰勝誰。至於三足鼎立的另一足“孫吳”,我們將在下一章裡講述(書稿原文,為保持原汁原味今不予改動)。因為孫吳與曹、劉兩家有極大的不同,它既佔了“地利”,同時它在政治形態上是最嚴守東漢傳統的。魏、漢(蜀)兩家在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法家的帶領下,都在探索與東漢不同的道路。只有東吳,完全維持著東漢世家政治的格局,箇中緣由與它的地緣環境密不可分。同時,也與瓷器在這個時間段,在東吳地區誕生有著極大的關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