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白其實是道士,李白與道教的淵源

李白是盛唐時期的一位天才詩人,一生狂傲不羈,飄逸灑脫,留下很多偉大詩作,其實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響頗濃的詩人,常以“謫仙人”自居,歷代歌詠李白的詩篇亦往往將其與“仙”聯繫起來。

詩人李白其實是道士,李白與道教的淵源

李白的一生,確曾訪過道,尋過仙,煉過丹,採過藥,受過道篆,並經常出入道觀,研讀道經,交結道士,玄談道旨。崇道也是李白終生為求其生活非同凡響而努力從事的一件重要事情。

詩人李白其實是道士,李白與道教的淵源

盛唐是一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時代。唐朝奉老子為始祖,尊崇道教,使其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時,尊老子為玄元皇帝,令天下州郡立廟祭祀,更設立崇玄館,《老子》等道家學說均被奉為“真經”,道教在唐朝達到了隆盛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極力推崇,道教大盛,蜀中青城山、鶴鳴山等都為道教聖地,有很多著名道士,如趙仙浦、王仙卿等。因此,對李白求仙學道影響重大。在蜀中,他奠定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基礎,並初步形成了他的自我仙人意識。

詩人李白其實是道士,李白與道教的淵源

早年的李白即開始追慕神仙方術,其《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雲:“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所謂“六甲”當為道教術數一類的書籍,他在《鳳笙篇》詩中說:“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綵鳳鳴。”其《感興八首》 (之五)亦說:“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吹笙吟松風,泛瑟窺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鍊金骨。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鍊金骨”,就是煉丹。由此看來,李白十五歲就有了較深的道教信仰。

李白20歲時接受了道教的灌頂儀式,正式成為了一名小道士。他寫道:“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扶我頂,結髮受長生。”這裡的“結髮”,指當時男子20歲的代稱;“扶我頂”和“受長生”是李白初入道的儀式。他受的“長生”,是指道教的“長生籙”,只有虔誠的入道者方可獲得。

李白自此之後開始了他的道教社會活動。訪過不少道教名山,如峨眉山、戴天山、紫雲山等,在峨眉山,他曾有過輕舉飛昇的遐想;在戴天山的大明寺,他曾發憤讀過道經;在紫雲山,他曾觀齋醮。另外,此時他還結交了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戴天山道士、東嚴子等。李白還曾同蜀中道家術數名流東嚴子趙蕤一起隱居岷山多年。在山中,他們養奇禽異鳥千餘隻,呼之即來,掌中取食,了無驚猜,傳為奇聞。

詩人李白其實是道士,李白與道教的淵源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乘船沿長江東下,穿三峽,過荊門,抵江陵。那時的李白英姿勃發,心如詩行一般輕快,更喜的是,他在江陵與茅山宗傳人、年近八十的高道司馬承禎不期而遇。

司馬承禎不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飛揚,出口成章,詩文飄逸如仙。稱讚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這是道家最高的褒獎語,李白一聽十分興奮,當即寫就《大鵬遇稀有鳥賦》一詩,以“大鵬”自比,以“稀有鳥”比司馬承禎,抒發自己大鵬展翅的宏大志向。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自江陵起,“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數日後,司馬承禎與李白辭別。司馬承禎去天台山,可惜,他與李白再也未能相見。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30歲,初夏,李白到長安求仕,在此他結識了玄宗之胞妹、著名女道士玉真公主,但在師徒上並不順利,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才學令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天寶三載(744),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從政之夢趨於破滅。他此期寄情山水、遊仙方外、受篆人道、吞金服砂,以尋求精神上的超脫,麻醉痛苦不堪的靈魂。

天寶四年,李白接受道篆,加人道士行列。李白終於在齊州(濟南)的道教寺院紫極宮被反剪雙手,走上法壇,向神靈懺悔自己的罪過,從高天師手中接過硃筆寫在白絹上的“道篆”,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道士。這位高天師在給李白授完道篆後,便歸北海遊仙去了。道篆的傳授頗為嚴格,其中有十八個等級,各個不同的等級傳授不同的經篆,授予不同的稱號,依次漸進,不得有誤,授了道篆,才算正式人道。高天師很可能是仰慕李白的詩名,瞭解他的“十五遊神仙”,“結髮受長生”的資歷,才給他授下這個級別較高的道篆的。人了道,李白頗為自豪,他在《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中說:“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

詩人李白其實是道士,李白與道教的淵源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攜其妻宗夫人也南奔江西廬山。宗夫人乃武后、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的孫女,非常崇尚道教,她在廬山與奸相李林甫入道的女兒李騰空頗有交往,常去探看。李白曾有《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相送,其一雲:“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詩中的雲母,即為煉丹藥物之一,廬山盛產,以水碓搗煉,舂成細末可服用。晚年的李白,沉溺道教已是很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