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意的面子让你过得好吗?

鲁迅很幽默的称:中国人精神的纲领就是面子,只要抓住面子,就相当于抓住阿Q身上的小辫子,牵他往东就往东,牵他往西就往西。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说:某个人脸皮厚、不要脸,或者说这件事办的漂亮,有面子;那件事没有办好,没面子。脸本来是个生理部位,可是我们中国所谓的“脸”含义非常丰富,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外国人简直难以理解,我们文化中关于“脸”的含义:丢脸、涨脸、脸皮厚、没脸见人、要面子、给面子、体面、有点儿面子、看我的面子。弄明白“脸”和“面子”就会明白中国人交往办事时,内心世界的运作原理并且弄懂中国生意场和官场的潜规则。

你在意的面子让你过得好吗?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

面子的本质一:是社会对一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面子本质二:中国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在解决如何分配资源问题或者是解决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以及给多大面子的问题。

面子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平时都知道面子的重要,可是谁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面子。因为“面子”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全靠你的感受,很多时候难以理解。善于洞察人心的林语堂先生称:面子这个词不能翻译,也不能下定义,它好像是荣誉但又不是荣誉,它不能金钱购买,却给人以实质的光辉,它是空虚不实际的;可是男人争夺它,女人为它而死;就是这样空洞的东西,我们中国人靠它活着。面子如此玄虚,我们如何该照顾到他人面子。

说白了面子是由别人眼中来的:是和你有关系人的对你的接受和判断。总体而言面子与两类事情有关:一类是人的道德,我们称之为道德脸面。在道德脸面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一些宽容;一些老人不拘小节常常自嘲:老得不要脸了。或者不懂事的小孩争抢糖果,我们会说你这小孩真不要脸,没有人觉得我们说小孩是认真的。如果我们说一壮年,那么很可能引发一场难以避免的争斗。第二类:社会脸面。这类情况下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取得社会成就,从而在社会中的地位或者声望。社会地位高的人,面子就大;我们称某个人地位高就是他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可以支配社会资源。当然地位高低是相对的,你们公司老总在你面前地位高,可是在自己岳父面前地位又低了。社会地位带来的面子可是真的也可以是虚假的。虚假指可以伪装自己很有面子:常常有一些皮包公司老总虚张声势,包治百病的国学骗子自封一些称号骗人钱财。所以中国古语言: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你在意的面子让你过得好吗?

道德脸面与社会脸面的区别?

道德脸面是一个人固有的,没敢缺德事就不会受损。社会脸面可以增加或者减少,可以交易而且可以借给别人。举个例子:李刚的儿子闯祸之后,脸不红心不跳,非常胆大,声称“我爸是李刚”;毕竟李刚的社会面子在当地非常大,他儿子可以借着李刚的面子为所欲为。当当地公安公事公办,就是不给李刚面子。当人因为这样的事情被媒体曝光,才能够将李刚的儿子依法办事。未曝光之前,李刚的儿子借着李刚的面子,也许在当地横行无阻。

丢了道德脸面比社会脸面更让中国人难受。在人情世故的中国,面子的影响非常大。面子关系着一个人在他关系网中地位的高低、是否容易被别人接受、是否可以享受特权。谁要觉得自己失去面子就会自尊心受损,情绪不平衡。因而,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即便不能给别人增加面子,尽量不要伤害别人面子,否则将来一有机会,他就会报复你(很多电影编剧以及历史的恩仇就是源于不给他人面子而埋下仇恨的种子)。

面子和脸有区别吗?

面子和脸是有些区别的。在中国北方脸多指向道德,而面子都是社会脸面。没有面子是别人对自己成就和能力认同受了损害。没有脸是自己道德良心感到不安。社会上很多人对面子更加看重。某些人为了“面子”会用一些“不要脸”的手段。

面子说到底是干什么呢?

面子可以管理社会资源的分配。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求你帮忙;面子大的你就多帮忙,面子不够你就敷衍他。资源有限所以,给谁不给谁,那是由你们的关系远近决定的。关系分为三种:工具型关系、情感型关系、混合型关系。举个例子:你和超市收银员、公交售票员之间就是工具型关系,没有什么情感而言;你和家人、朋友之间就是情感型关系;你和同事上下级之间可能是混合型关系。关系不一样,办法不一样。陌生人之间的工具型关系就是:公事公办。不远不近的混合型关系就要看:面子,这就人情法则,越是有钱有势的人面子就越大,权势就是手中的社会资源。你结交的都是马云、省长之类的大人物,你出来办事肯定非常的顺利,大人物的面子可以借到你手中使用。你帮别人办事,别人要还,这是一场交易:一方面礼尚往来,另一方面你给别人办事不仅仅是资源还有感情在里面。所以我们常说:人情债不好还。如果你和对方关系疏远,对方也没有权势,你就可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可是直接拒绝别人面子,所以常常会采用拖延的办法,不了了之。

面子——儒家文化的伦理深刻的影响着我们。

儒家伦理本质上是资源分配问题。儒家的五伦: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儒家提倡处理这五种关系采取:尊尊和亲亲;尊尊是地位的高低,亲亲是关系的远近;儒家认为人与人打交道应该按照地位高下决定谁是资源支配者;再按照关系远近,决定资源分配和交易法则。儒家的仁义礼;我们与人交往时,按照亲疏和尊卑交往。儒家的仁不是一视同仁,而是按照亲疏远近尊卑进行有等级的排列:近的是情感型关系,远的的是工具型关系,混合型在于中间。

儒家要求我们按照礼对待他人。礼就是对人的尊敬,违背礼就会伤损面子叫做失礼。失礼就是“对不起”。对不起在中国语境中是:没有面子,没法面对他人,自己在他人面前损失的面子。外国人的“I am sorry”是感到罪恶感;是自己对别人的歉意。

面子个复杂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内涵非常丰富。中国古语:人会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是维系我们国人尊严的一层皮,没有它,在社会混太难;过分在乎面子会让你疲惫不堪。面子还是要有的,但不能一戳就破。这篇文章可能回掉粉并且浏览量不会太高,毕竟学术性太强了,可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众号,我就是想传递我认为重要的一些概念(这也许就属所谓的父性思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