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抵御外人入侵、遭枪弹洗礼,客家土围屋在漫长岁月里寂静坚守

合浦县曲樟乡黄泥秀村(旧称“黄黎秀村”)始建于1688年,清朝康熙二十七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刘氏族谱记载:当年创村始祖刘荣庄(1668.8-1749.10)从浦北县张黄镇新圩刘屋村迁居至临近村(茅斜村)创业,那时每到傍晚劳作归来时,都看到有灵牛自动走往黄泥秀村,耕牛是个宝,生产少不了,所以始祖决定在黄泥秀村定居,繁衍至今。村里人均为刘姓,汉族,户籍人口400多人,常住人口现为103人。

曾经抵御外人入侵、遭枪弹洗礼,客家土围屋在漫长岁月里寂静坚守

黄泥秀村整体风貌全景图

黄泥秀村属山地村落,村庄整体坐西向东,依山傍水,群山环抱,山体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四季绿树如春,源延不断的山泉水是六湖水库、南流江的水源地之一,气候冬暖夏凉,自然环境优美,是个非常宜居的村落。村域面积约0.1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约为240亩。村落周边数平方公里山林田地,水源丰足、物阜产丰。

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土围屋1座,占地约4800平方米,内有建筑物20多间,水井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村里先民当时为了抵御外人入侵而建设的,城墙四周有许多斜设的“枪眼”可以从里面观察和打击外来入侵者,城墙四角均有骑楼。土围屋现在保存完好,还有许多村民居住。村里另有已破旧、无人居住的土围屋1座。还有清朝时代祠堂2座,占地面积为2800平方米;天生庙1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等道教场所。 黄泥秀村还拥有8座清朝传统民居四合院,占地约4800平方米。主体建筑部分分两进,中间有“天井”采光透气,四边是各种功能的房间。前后进间,由两廊连接,两廊都开有侧门。具有古朴典雅的岭南客家建筑风格,建筑为青砖黛瓦、木格窗、坡屋顶和硬山墙。

曾经抵御外人入侵、遭枪弹洗礼,客家土围屋在漫长岁月里寂静坚守

黄泥秀村客家土围屋

村前、村中、村后均有古树数十,由于村民遵循不砍伐祖祠后山树木的祖规,所以古树连片,村南边两颗细叶榕,古木参天,据考究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些参天古树的岁月年轮见证了黄泥秀村刘氏宗族的繁衍生息与发展历史。

曾经抵御外人入侵、遭枪弹洗礼,客家土围屋在漫长岁月里寂静坚守

黄泥秀村民风纯朴,崇尚读书,遵循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信念。也是块“风水宝地”,人才辈出。其中刘治庭(1785.3-1843.6)为清朝同治十二年进士,刘慕韓(1870.6-1936.10)为清朝末期的秀才,1927年参加北伐,任十九路军某独立师副官;1930-1936年在合浦五中(现为公馆中学)任校长。刘英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至1939年在黄浦军校任职讲师,当时校长为蒋介石,政治总主任为周恩来(此处内容存在争议,资料显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做政治部主任的时间为1924年至1927年,特此说明)。刘德荣毕业于北京大学,1933年至1939年任广东中山县县长。黄泥秀村还有很多就职于政府、军队、高校、医院、企业等各行各业的人才,每年都有考入高校的大学生。革命年代,村里曾是革命基地,村里为了保护共产党人曾成立保卫户,涌现出一批革命军人,如有抗美援朝退伍团级干部刘锡奎(1935.3.29-2008.7.12),1950年8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5军193师579团战斗员,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回国,分别到北京军区、广州军区等地服役。1978年10月从广州军区54405部队转业到时钦州陶瓷厂任供销科长。军职高至人民解放军副师级干部刘锡禧(1940-2014),1962年3月参军,1966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参加过“珍宝岛”战役并立三等功。他曾和周总理一起干过杯。曾出席过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宴会,北京军事博物馆现收藏有他的作品。刘龙(1949-2001),1972年参军,曾参加过“自卫还击”保卫战,时任正营级干部,退伍后在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任工会主席。现有正团级干部1人、正处级干部2人、高级工程师1人等等。

曾经抵御外人入侵、遭枪弹洗礼,客家土围屋在漫长岁月里寂静坚守

黄泥秀村道教场所天生庙

黄泥秀村传统文化延续完整,村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发组织开展各种节日(每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丰收节”、七月十四“鬼节”、中秋节、十月“丰收节”、正月初八、二月初二、八月初二、十二月初二拜土地爷,正月初九全村起太阳福,十二月还福)祭祀活动,祭祀、合浦公馆木鱼(客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传统婚礼等客家习俗,体现了黄黎秀村客家传统村落浓厚文化特色。2017年12月,黄泥秀村入选第三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

游览时间:约1小时30分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