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吉和街曾經被稱“雞窩街”

你知道嗎?吉和街曾經被稱“雞窩街”

說到吉和街,蕪湖人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吉和街最早的時候,名稱並不是這麼好聽,歷史上還曾經被稱作“雞窩街”。蕪湖市檔案館的檔案,為我們還原了這一段歷史。

吉和街南起新蕪路,北至新市口,曾是蕪湖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資格街道之一,從南到北穿過鶴兒山西麓,抵達新市口,東隔範羅山,與中山路步行街大致呈平行狀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長江流域洪水氾濫,數千難民無家可歸,流落野外,借山麓為掩蔽之所。其棲於山麓者,支竹竿、蓋亂草為篷藉以安身,暴風雨間以烈日,難民日夜蜷伏於草篷,身受非人之苦。

這些蓬戶與雞窩無異,竟然相聯結形成一條街,俗稱“雞窩街”。它的名字也見諸報端,如光緒三十三年(1904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公報》報道:“蕪湖瘟疫盛行,殆於東門外暨河南、雞窩等處,近日蔓延馬路一帶,朝病午死,路斃者尤多。”蓋由衛生條件極差所致。1919年編修《蕪湖縣誌》時,繪製《城廂圖》,編纂者嫌名稱實在不雅,改名為“磯窠街”。然而,“磯窠街”也畢竟礙眼,約在1927年,北伐軍進抵蕪湖,推翻了皖系軍閥在蕪湖的統治之後,以諧音的構詞手法,將“磯窠街”改名“吉和街”。“文革”期間,改名為“反帝路”,1981年恢復今名。

2001年1月1日起,原吉和街、華盛街更名“吉和南路”,原獅子山馬路、新市口路更名“吉和北路”,南、北路的結合點是新市口。由雞窩街到磯窠街、吉和街、反帝路,最後複名吉和街,變化的街名裡濃縮了百年滄桑。2009年,吉和南北路又合併為同一條路即“吉和路”。

(記者 李婷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