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麥假、交公糧

九零後是最後一代放麥假、交公糧的。

先說麥假,以前每到麥子熟透的時候,學校總會放七天假,老師們回去割麥,學生們回家幫忙。因為年紀小,通常只幹些撿麥穗、小跑腿等輔助工作,大人們往往會趁這時來教育孩子:“好好上學,不然將來只能種地!”

麥子割完後男人們都到鋪好的場地晾曬去了,婦女和孩子就在地裡撿麥穗,像播種般來回走動,孩子們很快就受不住,蹲在地上磨蹭,想耗到吃飯時間。如果遇到通情達理的家長,說兩句就讓躲到陰涼裡,如果家長脾氣不好,就會看到孩子含著眼淚彎腰拾麥。炙熱的太陽扭曲了空氣,每塊地裡,都有許多老弱婦幼頂著陽光辛勞,期望有個好收成。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不只是一句詩。

什麼是麥假、交公糧

麥子收完也曬好了,就該交公糧了,現在小孩對交公糧的理解就是打牌,和鬥地主一樣,真是絕妙的諷刺。

什麼是交公糧呢?官方解釋是農業稅的一種,有兩千六百年曆史。民間俗稱交皇糧,建國後改為交公糧,改革開放那會兒有句膾炙人口的口號就是:“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等農民把麥子曬好,就往糧庫去,往往一人出動,全村緊跟,在門口排起長長的隊。我沒趕上手推車的時代,跟著爺爺交糧食時坐手扶拖拉機去的,具體情景如圖:

什麼是麥假、交公糧

這就是當年交公糧的模樣,隊伍長到看不到頭,忙時要等一兩天才能輪到自己,期間一日三餐都是家裡送,晚上在糧食邊上睡,省得被人偷走。

那會兒還有以物易物,村裡時常聽到走南闖北的小販拖著聲音叫喊:“小麥換西瓜、換蘋果~~”,這時孩子們就會纏著大人,希望他們用剛收的麥子去換水果,基本上大人都會答應,換來的水果放在門後,裡面多少個全家一清二楚,每次偷吃都要挑最大的一個……

等到麥假結束,該學生們交公糧了,學校在放假前分下指標,規定每個人上交多少斤糧食,作為勞動證明。我現在還記得交糧前自己抱著布袋心慌意亂,總覺得斤兩不夠,逼著老媽又往袋子裡倒了兩盆麥子,才鼓起勇氣上學。

那時我並不知道為什麼要交公糧,後來國家宣佈廢除農業稅,人們說再也不用交公糧了,可種地的人已經很少了,等到國家給農民發放補貼時,老一輩感激涕零,對共產黨讚不絕口,但是整個農村,只剩下他們還在種地了。

什麼是麥假、交公糧

也不知是不是電視普及和改革開放的原因,八零後和九零後對種地極其抗拒,這其中也有家長們不斷以此來威脅恐嚇的“功勞”。二十多年來,我從沒見過愛種地的年輕人,倒是多次聽說誰誰家孩子一怒之下摔農具走人,發誓死也不會種地的事。

誠然,在當時的長輩眼裡,八零後九零後都是孩子,需要接受教育。那會兒人們“天下為公”的精神很強,簡而言之,就是:你孩子雖然不是我孩子,但我有義務告訴你怎麼教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