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那條路……

家門口那條路……

□李紹光

在我的家鄉新密市米村,家門口那條路歷經坎坷,洗盡鉛華,見證了山區小村的蝶變,記錄了一段難忘的歲月。

記得改革開放之初,我奶奶常坐在院前的石頭上縫衣服,從兩三公里外挑水回來的人們見到她都會停下來,一起嘮會兒家常。人家臨走時,奶奶總是撂下一句:“路窄,慢點喲!”

一晃快40年過去了,那條路至今仍深烙在我腦海中:大概半米寬,兩個大人挑水相遇需要相互側身過去。但就是這樣一條路,卻是當時我們村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一次,我跟媽媽到鄉里趕集,由於起得早,走在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上,天黑嶺多溝深,山高林密狼嚎,一路走得心裡直髮怵。回來後,我下決心再也不起早外出趕會了。但這件事後不久,來了一批解放軍,他們在家鄉北邊的大山裡探礦,動用重型機械劈山填溝,將小道修築成了2米寬、3公里長的碎石子路,這是村裡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大路!從此山門洞開,改革的春風盪漾在整個小山村,出行方便了,挑水不難了,農業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開始一天天好起來。

石子路比以前的小道直了,少走很多彎兒,雨雪天也不踩泥了。但是騎車哐哐噹噹,時間長了手腳十分難受,人們都期盼能修一條平坦的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紀90年代初,這句口號叫得很響,我們這個偏僻山村只要是開大小會,黨員幹部幾乎都講這個理兒。1993年夏,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兩家企業積極資助,家家出勞務工,把石子路拓寬了1米多,鋪上柏油,修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鄉村公路。路修成當天,奶奶高興得一夜都沒有閤眼,第二天一早就要去瞧瞧。奶奶纏過腳,平時出遠門都是父親用車推著走,這次她硬是讓我陪著她一步一步走到頭,邊走邊說:“這下好了,出門方便了!”

柏油路讓山村一下子沸騰了起來,村民們開始廣泛種植經濟林,滿山遍野碩果飄香,山貨銷售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我清楚地記得,那些年大伯做山貨銷售生意,經常去鄭州,他總是一大早就起床,步行一個多小時趕到鄉里,再坐四個小時車才能趕到鄭州。這時已經臨近中午,就算是抓緊卸完貨,有時也不得不第二天才能返程。大伯老埋怨坐車時間太長,身體受不了,也影響生意……

2003年,鄭少高速路修成了。老家原來的柏油路也成了高速路的一部分。高速路下面修築的輔路,與縣道、省道聯通。村東頭建有一個高速站口,從那裡坐上公交車,不到半小時就能到鄭州市區。就這樣,以前去鄭州換乘兩次公交車,需要5個多小時才到達,現在半小時就可以了。

便捷的交通大大方便了山裡人出行,降低了各類生產成本,拉動了經濟快速發展,大伯由起初的小商販,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農產品經營企業家。

高速公路還改變了家鄉小山村的命運。外出旅遊的多了,去省城上大學的孩子多了,年輕人出去打工的多了,城裡人來休閒觀光的多了……家鄉父老的觀念和行為也融入了城市。今年秋天,從家鄉通往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的快速路完工,一下子還拉近了山村與世界的距離,出國遊大幅增加。兩年來,村裡建起了果品加工廠和電子設備廠,以經營雜糧山貨為主的農家院達20多家,鄉村遊成為一景,農民的生活真是比蜜還甜!

40年彈指一揮間。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石子路——柏油路——高速路——機場快速路,家鄉的路經歷風雲變幻,鳳凰涅槃。爺爺伯伯們從足不出村到週週趕鄉集,經常逛鄭州,出省遊、出國遊。對於祖祖輩輩身居山區,飽經走路之苦的家鄉人來說,不僅是路在變,而是時代在前進。面對今天貫連八方、通達四海的高速路和航空線,鄉親們更多的是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

河南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