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父母患"恐輔症”!主持人張紹剛:"這病不好治!"

01—輔導作業有多費勁?

我們中國家長面臨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養孩子有操不完的心,最操心的事,就是學習。

最近看到各式各樣因輔導作業而花式咆哮的段子。一位家長說:本以為是查漏補缺,複習以後才知道是女媧補天。補著補著發現是盤古開天。開到現在竟然還是混沌世界。

八成父母患

一位爸爸說:“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隨便吧。”網友留言:才五年級,你要好好活著。(捂臉)

一位媽媽說:“我還在哺乳期,不敢去輔導大寶,我會回奶的!”網友跟帖說:我是一名拳擊教練,每次陪我兒子做作業之前,我必須先吃一片鎮定劑,別問我為什麼,因為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

輔導作業甚至影響了名詞解釋,比如“遠交近攻”就有了新的解釋:孩子做作業時,家長要離得遠一點兒。如果離得太近,肯定會攻擊他!

八成父母患

自從網上掀起吐糟陪娃寫作業的浪潮後,簡直一浪高過一浪。家長見家長兩眼淚汪汪——可算找到組織了,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奮鬥在“氣死”的邊緣。

02—父母為什麼咆哮?還不是焦慮在作祟

小小費才4歲,我已經往咆哮帝的人設上靠攏了。

不斷的鬥爭——我和孩子。不斷的尖峰討論——全家人和我,促使我把這些思考進行梳理,重點是向父母們傳達一種更輕鬆的教育理念。

事情是從孩子開始背唐詩開始的。我一直以為,唐詩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閱讀唐詩是對語言的薰陶、美的薰陶、韻律和節奏的陶冶。於是我要求孩子,每天背誦。然而,明明是愉悅的事情,讓孩子背一首小詩卻簡直要命。《憫農》簡單吧,我讓小小費背。“鋤禾——”我故意拖長尾音。“日當午”,他很快答。汗滴——禾下土,他又接上。

換一首別的,他還像擠牙膏一樣只願意接每句詩的後半句3個字:“撥清波、盤中餐、皆辛苦、萬重山。”好好的唐詩背成了唐詩三字經。

八成父母患

“你給我好好背一首!”我正待咬牙切齒,他旋風一樣衝過來,直接把唐詩書從我手中抽走,哪兒遠就往哪兒扔。嗖,一道華麗的拋物線——徹底擊中了我。

娃爹走過來說:“行了,你還是太焦慮了。”

“我焦慮嗎?”我反問。“為什麼別的孩子能背唐詩300首,為什麼別的孩子能背《千字文》《三字經》,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行?我從唐詩裡讀到文字美、韻律美、意境美,他為什麼感受不到?”

“我相信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你只看到別人的孩子有那麼多成果,你看到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引導的嗎?只有喜歡上唐詩,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你要給自己,也要給孩子留出喘息的時間。不斷去約束他,要求他枯燥地背誦,不斷糾錯和限制,你只能讓他的興趣早早‘夭折’。”娃爹淡定地說。我徹底陷入深深地思考。

和我一樣,中國太多的家長陷入了這種焦慮的惡循環。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擔心他們在未來社會高強度競爭中失利,於是總想提前做足準備。早教、陪娃寫作業、輔導功課,莫不是骨子裡的焦慮在作祟。

這種普遍的焦慮使得中國父母過多地侵入孩子的“邊界”,逼迫他們去做自己不願意的行為。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新中產當前投入最多、最關切的就是子女教育。為此,他們不惜投入大把物力、精力,去打一場不明確的未來之仗。

八成父母患

所謂的陪娃寫作業,其實更多地是監視+強迫孩子遵照父母意識完成功課。其危害是切斷了孩子和學習的有效鏈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最終阻礙了學習效率,導致惡循環。

03—緩解焦慮,從治癒“恐輔症”開始

是時候去反思焦慮帶來的惡果了,畢竟太過焦慮就會“生病”——近日,張紹剛主持了一檔新晉親子綜藝節目《考不好 沒關係?》中,就提出了“恐輔症”一詞。

八成父母患

節目中,父親說:我發現自己得了一種病,叫“恐輔症”,而且還很嚴重。顧名思義,每次輔導作業的時候,我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張紹剛:就跟人格分裂一樣。

父親:是的。所以我希望通過《考不好 沒關係?》和孩子互換身份,達到良好的溝通方式,治好我的“恐輔症”。

張紹剛:這“病”還真不好治……

八成父母患

有媒體調查,八成父母患恐輔症,一輔導孩子作業就變得不是自己了!其實,不管作業多難,學習不見得是一個必須父母參與的事情。一個培養出高考狀元的家長指出:激發孩子自主性,最好的秘訣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好的作息習慣。學習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父母不妨以身作則,比如固定在每天晚上7點開始高質量陪伴孩子。少玩手機、多看書。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習慣將決定一個人未來能走多遠。

培養孩子上課的專注力習慣。一個孩子學習好與壞,80%在於課堂的聽課質量。這是由專注力決定的。從幼兒時期開始,父母要刻意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當他專注看書或者玩玩具時,別打擾他。讓他學會沉浸在某一件事中。

父母仍要努力提高自身格局。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人。此外,緩解恐輔症有各種方式,如自我隔離法等方式進行心理自我疏導。一些教育專家也給出了更高效地輔導作業方式。

八成父母患

如節目嘉賓陳銘所說,家長通過看《考不好 沒關係?》,可以通過學習方法論,懂得換位思考、學會互相理解、用更恰當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