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在管理中使用“感情牌”?

是否应该在管理中使用“感情牌”?

感情投资的风险是巨大的,它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 张鹏

和中外做企业管理的人进行了大量交流后,我发现他们之间一个显著的差异:中国管理者经常向我诉苦的是因“感情投资”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情感伤害。比如某人背叛了自己、某人恩将仇报、对某人的人品“看走了眼”等等。而外国管理者很少把自己的经营失败归因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出了问题”。

国内企业管理者常常给我讲述“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某下级是我亲手培养起来的,我把他(她)当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不管公事还是私事,我都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我,他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翅膀硬了就跳槽了,或者他居然另起炉灶成了我的竞争者。合作伙伴之间反目成仇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提倡师生情、同学情、手足情、战友情、军民情等等,这些说明中国人一直把建立感情当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手段和能力。但结果是:我们一直被感情折磨、伤害。

其实,最残酷的是政治领域。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共同打天下,成功后相互残杀”的血泪史。

相反,你发现西方国家很少有官场相互残杀的故事。比如,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有45位总统,没有一位是被推翻的,更没有建国将领们相互争权而残杀的事件。

也许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中国人花在感情投资方面的精力是最多的,但成功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听到这些,你是不是感觉到中国人很坏、不诚信、没道德、过河拆桥、不感恩?

其实,那是你用道德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理性思维来看问题。

我觉得中国人与西方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而有差别的是理性思维能力。

西方人把管理(不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国家管理)都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产权契约。也就是说,这都是买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不应该掺杂人情,因为人情会影响理性判断,会引起利益冲突。

上级与下级相当于“资方”与“劳方”的关系。就是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并通过协商达成交易。既然是交易双方,就别把对方当成亲人、朋友、父母。

我曾经和英国人说,中国的官员喜欢说自己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但英国人感觉到很难接受,因为他们觉得官员只不过是纳税人请来提供公共服务的雇员,是为纳税人打工的,怎么能将一个给你打工的人当父母?你会将小区的保安当父母吗?

同样,在公司管理中,上级与下级也是契约关系,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当然,在做好契约的同时,并不能完全排除同事之间可以建立一些私人感情,但前提是不影响契约的实施,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上面提到有的领导把员工当亲人,或者下级把领导当父母,但后来发现对方并不领情,也不感恩,然后自己就伤心痛苦。我觉得,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与其说是“感情投资”不如说是“感情绑架”。

许多人的一生就因为被感情绑架而废了。比如,因为害怕伤“恩人”的心而不敢跳槽、不敢说出心中的苦闷、不敢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时间一长,自己也老了,外面的机会也没有了。

我也培养了许多员工,其中许多是大学毕业就进入我们公司。他们在我公司中成长了、强大了,最后也有一些人去了别的公司当高管,还有人去了竞争对手。但我不觉得他们欠我什么,更不会认为他们有人品问题。我只能说,我们有过契约,而契约并非“卖身契”,而是有时效的。

用一句俗语来说:无需天长地久,珍惜曾经拥有。

我主张:给别人自由,我自己才有自由

我认为:感情只能赠送,金钱才能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