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什么为中心,你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

你以什么为中心,你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怎样做一个高效能人士,而更多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高品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而这七个习惯分别为: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01/积极主动

你以什么为中心,你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

什么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

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你做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我们通常喜欢把责任往外推,比如,

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听他的课;

别人用车别了你一下,你也去别他一下;

父母给你安排了一条路,你想着法的让自己不幸福,来证明爸妈对自己所做的事都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换个思路,变被动为主动,

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老师,但是他所传授的知识是我所需要的;

别人别了我一下,与其去和他较劲,不如自己好好开车,以免发生不安全的隐患,得不偿失;

爸爸替我选择了一条路,我顺从是因为我选择让我爸爸开心;

妈妈逼我嫁给了这个人,不是我非得就范,而是我觉得家庭和谐是件更重要的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就如同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经历的回应。

我们对待已发生的事,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而不是总把眼光囿于自己的关注圈。

“如果我的房贷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上司不那么颐指气使,我就开心了……”

“如果孩子听话,如果我学历再高一些,如果我有更多时间……”

“……”

当我们每天把精力放在关注圈,就只能多了更多指责与埋怨,永远都在发表意见,评论甚至生气,但却改变不了任何事实。

就如同我们被毒蛇咬,先去追蛇,却忘了先把自己伤口的毒液排出。

面对交通堵塞,面对顾客的无理要求,面对孩子的叛逆,面对自己濒临破裂的婚姻,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积极主动?

那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做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挑剔刁难;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谴责周围人和事的必然结果是变成犬儒主义,绝望无助。

当我们最终向命运低头,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屈服于宿命论带来的厄运时,我们就丢弃了希望,抛却了理想,习惯于听天由命,选择了停滞不前。

02/以终为始

你以什么为中心,你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

大海上行船,都会有一座照亮航向的打塔,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它如同我们旅行的地图,我们一路奔波,都只为达到我们心中的目标。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两次创造,原生家庭给了我们第一次创造,可能很潦草,可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漫长而未知的一生,就取决于我们是否主动设计第二次的创造,并因此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们总难免会经历情绪的起起落落,一时意气风发,一时又颓废沮丧,无论我们是以生活、配偶、家庭、工作、名利、享乐为中心,还是以敌人或朋友、宗教、自我为中心,最终都会偏离我们的航向。

我们也扮演着各种角色,父母、妻子、丈夫、经理、职员、亲友,同时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在追求人生圆满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大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验。

约瑟夫·爱迪生说,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

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

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

当我看到王者和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

究竟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那就是在我们盖棺定论时,希望获得的评价和心中所要达成的目标。

那样的时刻,你不会因为错过一个热点或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心心念念,而更多的是为自己未达成的目标或者因为某些亏欠而抱憾终生。

所以牢记目标,一言一行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以终为始的第一原则就是智力创造+体力创造,先在头脑中构思,再付诸实践。

第二原则是自我领导,领导不同于管理,好比思想和行为,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决定我们的人生剧本,即使生活有变,也能根据个人价值观应变,无需受制于情绪或者外界环境。

03/要事第一

你以什么为中心,你就将收获怎样的人生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木桶里装满大大小小的石子,桶的体积刚好能容纳这些石子,当这些石子被全部倒出,被要求重新装入木桶中时,参与实验的人却怎么都装不进去。

当参与者拿出一块大石子准备放弃时,实验者说,“你是打算家庭不要了吗?”

参与者又将大石子放回原位,拿出小石子,实验者又说,“你是打算旅行不要了吗?”

于是,面对大大小小的石子,参与者始终无法将石子一一放归桶内。

最后,实验者先将大石子放入桶中,然后在每个小缝隙中塞入小石子,最后,全部石子满满当当,悉数被装入桶中。

这个木桶理论隐喻了我们的一生。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的日常事宜通常分为这样四类:

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紧急。

我们需要首要处理的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它常常会被我们一拖再拖,就如同木桶中的大石头;

而我们会把大多时间耗费在紧急重要和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上,即那些小石子,当我们终日为这些事奔忙,就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最终无所作为时,而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挫败中。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随时涌现的热点在不断的吸引我们的眼球,不带着一双甄别信息的眼睛,就会让自己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湮没。

当我们厘清了哪件事才是我们优先要完成的事后,我们要针对自己在家庭或工作中的角色,来制定我们的目标,并付诸实践。

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能有余力从事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

把家务分配给能力尚且生疏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学会人生必备的技能;

把常规的事务交给手下力所能及的人,才能让自己节省出更多时间,完美分身。

一个事必躬亲的老板,一个不肯放手的家长,一个自绘蓝图的设计师,都只会陷入自我局限的囹圄,缓缓不前。

生活中,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庭;

一个以家庭为重的人,可能就会丧失精彩的人生;

一个人总是追求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协同。

那么,我们的一生究竟该以什么为中心?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原则为中心,原则就像一条真理,可以被我们诵读,给我们力量和安全,原则也具有囊括性,可以对生活中的诸多事件给予指导,也可以允许我们不断修正。

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