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婚姻里,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01

一群小友小聚,说起了自媒体人咪蒙的离婚事件。

有人唏嘘,有人感慨,有人伤怀,有人揣度。

也许,大家都非有意对他人的离婚事件做一番评说,毕竟每个人婚姻中的苦乐绝非外人能一眼识别;

我们都不曾经历过他人所经历过的人生,所以也无权对别人的生活加以批评和指责。

然而我们却都希望能从别人的婚姻里获得一些启示,毕竟无论是认同还是否定他人的做法,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

而那些从热烈渐渐走向陌路的婚姻,却多多少少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警醒。

对于咪蒙,一个走在自媒体前端的女作家,不是她的粉丝,不喜欢她的三观,也谈不上有多讨厌——毕竟一个每天带着全公司的人工作到深夜三点的女老板,她的拼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她的成功也是我们看得见的。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世界上很多事都难以两全,事业太拼,就容易忽略家庭,做个家庭主妇,又会与世界脱节,活得没有自我。

纵观生活中的各种婚姻,柴米油盐里,

有人因为忙碌使得夫妻交流甚少渐渐走向疏离,

有人因为出轨使得感情出现裂痕破镜无法重圆,

有人因为厌倦觉得生活枯燥的让人无法忍受而选择逃离。

形形色色,当年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却又因不同的因素有了不同的结局。

有个小女友问道:婚姻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到底又有多少夫妻能从黑发走向白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般美好而至死不渝的爱情约定,究竟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无胜算?

离婚,在当今时代,越发的普及并常态化了。

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十年之危,这些被世人总结出来的种种婚姻之痛,似乎冥冥中也成为一种导向,让一些人为婚姻中或多或少的问题找到搪塞逃避的理由。

因为相比较去了解、接受或宽恕,发怒和放弃会更加容易。

其实,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许多人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力斗争,也不愿意去面对争吵背后的问题和根源。

曾经,我们都以为只有双方努力,才能挽救一段关系,却不知单边改善也能让我们抵达心灵的彼岸;

我们都以为亲密关系中的争执更多的是源于性格不合或者不爱,而其实,这其中却隐藏着更多双方童年的需求。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

那么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

多年后重读这本《亲密关系》,又有了新的启发和感悟。

终归,没有人能年复一年的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里,但我们却能在亲密关系里,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走出受害者、迫害者抑或拯救者的角色,回归到亲密关系的当下,再次感受爱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幸福。

02

婚姻里,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我们都曾经如此深信爱情的力量,以至于当我们在“找到彼此”时是如此狂喜,不管曾经被灼伤过多少次,都仍然能被热情的火焰所吸引。

《正面管教》里曾说,一个孩子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那就是自我归属感和社会价值感。

如果孩子年幼时没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没有感受到自己存在于社会以及家庭的价值,那么TA终极一生都会去寻找可以给予TA这样感觉的人。

我们会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未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

当我们邂逅了这样的一份美好时,那份“找到彼此”的狂喜和热烈,会让我们进入到亲密关系的“月晕”阶段。

我们追求或者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TA的陪伴、亲昵、照顾、理解、赞赏和支持。

然而,没有一把恒尺,可以丈量我们幸福的杯子是否饱满。

闪闪发光物,并非尽黄金。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爱我们、并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的身上,并希望可以将TA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有人喜欢明说,有人深谙于暗示,总归,我们都怀有一个同样的期冀,就是希望自己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眼神,对方也能立马心领神会,明了我们的需求并让我们得到满足。

当对方没有感知到,甚至厌倦了这样的方式时,我们就会感到失望与愤恨,也会觉得自己对于对方来说,终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03

婚姻里,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一旦我们的心理出现这样的落差,负面情绪也会应运而生,同时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来。

通常,偏差行为有这样四类:

1、 引起注意,

比如佯装可爱、有趣,一旦被识破,便会变得沮丧而郁闷;电视剧中男女主角为了讨喜对方,经常会费尽心机,可大多时候依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预期。

2、 权力斗争,

谁都想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力量,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大多人宁愿争吵也不愿意面对伤痛,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更容易,大多时候我们会把发怒作为一种手段,以发泄我们不被重视的痛苦,我们总是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其实是借以控制我们从小潜藏在内心的创伤。

3、 报复心理,

有时候我们会刻意的去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因为独自承受痛苦远没有报复他人来的直接并充满快意。

那么如何确定你有没有报复行为呢?

当你觉得对方在承受痛苦而沾沾自喜时,你的报复之路就已经开始了。

4、 自我放逐,

这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当我们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已化为泡影,自己已无力掌控大局,挫败的感觉如影随形,于是就会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放纵自己,走向不归路。

这几种行为,在我们还是孩童时,因为需求不被满足,就曾经被深刻的沮丧和痛苦驱使,让我们做出一些毁灭性行为;

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从伴侣这儿感受到同样的痛苦时,旧伤就开始死灰复燃,来左右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克里斯多福·孟说,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就的。

而期望会阻断我们内心的爱,就像耳塞能阻断声音一样。

当婚姻中的俩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便会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加脆弱,期望终究会转变为愤恨。

亲密关系中的幻灭之旅由此展开。

04


婚姻里,有多少期望,就有多少失落


从表面看,争执的双方似乎是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

只要双方能觉察出彼此的问题,就能化争吵为理解。

但这通常也是最难的。我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并坚持我们自己就是对的。

当双方都各执一词,不肯退让时,愤怒就会由此爆发。

愤怒的情绪一般有这样三种表达方式:

1、 攻击;

攻击是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比如言语上的中伤和肢体上的伤害,当我们因为某件事吵得越来越凶时,通常已经和争论的事情没有太大关系,我们更多的是在用言语伤害对方,并同时为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

2、 情绪抽离;

这是一种较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不要觉得沉默是一种软弱,它有时候比大呼小叫更让人抓狂。冷淡而不以为然的态度,会让发怒的人更加火上浇油,因为,无论你怎么攻击,对方都没有回应,这就会使得发怒的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坏人,而对方却只是一个受害者。

3、 被动攻击;

它就像零星的战火,假装好像不介意伴侣的行为,但言语间却充斥着批评、讽刺、嘲弄和抱怨,也可能是装作很受伤,但又不直接指控对方,这样的态度通常会让对方觉得愧疚,进而达到操控对方的目的,实质是是让对方为你自己的痛苦买单。

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机会去体察过去和现在的痛苦。

所以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攻击伴侣,都会让我们失去疗愈自己的机会。

那么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诚实,选择面对我们自己的痛苦,重温一下我们潜藏在内心多年的渴求,而不是将痛苦转嫁于伴侣。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其实双方都是渴望能够和平解决问题的,因为我们内心还有一种感觉,驱使我们去学习和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这种不自觉的欲望,我们称之为“爱意”。

爱意会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自己心中的不快,而不是脱口说出指责的话语来。

通常,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TA的感受能被别人看见,尤其是被亲密而在乎的人看见。当这种诉求被无数次漠视、忽略,那种隐藏多年的伤痛就会迫使我们去再次寻找另一份关系来弥补内心的诉求。

其实,无论我们经历过多少段情感,经历过几番波折的婚姻,最终,我们都会和自己相遇。

所有幸福的起点都源于我们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接受伴侣的本来面目。

一味的向对方索求,只希望从给对方身上得到满足,这种修饰或者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向通往地狱之路。

最终,让我们重新陷入情感的沼泽。

只有穿破越自我障碍,用对的方式去爱,不改变对方,也不委屈自己,才能得偿所愿的去爱与被爱。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