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十多年前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應該是我國第一個部出現“一耳三鉗”的清宮劇。之後在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中,也都出現了這個設定。看完了腦殘編劇的胡扯和戲子們的矯揉造作後,我們來稍微說說“一耳三鉗”的歷史

清代俗稱穿耳式的耳飾為“耳鉗”,不論耳環還是耳墜,皆統稱之耳鉗。清代的滿人作為古代東北地區的三大族系之一的東部的通古斯族系,即: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在東北地區的考古發現中,有眾多關於歷朝歷代的耳飾實物出土。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早在肅慎時期的墓葬中,如赤峰大甸子墓葬群中,就已經出現了墓主人兩耳各一環和各兩環的,也有單耳一環或兩環情況了,因此可以肯定在東北地區的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一耳一鉗以及一耳多鉗的傳統了,而且性別不拘男女。

在金代的女真人時期,墓葬中耳飾的出土,其款式也已經有了後來清代滿族耳飾的雛形。在女真貴族墓葬中。金代中前期的——齊國王完顏晏夫妻合葬墓中,棺內的齊國王和王妃頭部兩旁各有一副金耳飾出土。根據《大金國志》記載:“金俗好衣白,辮髮垂肩,與契丹異。(耳)垂金環,留顱後發,系以色絲。”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由於金代的女真人是清代滿人的直系祖先,女真男女都有帶耳飾的習俗這種習俗在早期的滿族中也有承襲,1595年,朝鮮申中一見到努爾哈赤時,見其弟舒爾哈齊便是“面白而方,耳穿銀環”。滿族貴族男子穿耳為飾的習俗,大約在入關時停止,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努爾哈赤、順治等清初帝王的肖像中已經不見男子帶耳飾的痕跡。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但在清代宮廷畫家所繪的《雍正帝行樂圖》中,有幾張雍正的滿族服侍,耳邊便戴有大大的金環,甚至有一張射雁的形象,雍正不僅耳垂金環,還戴有手鐲和腳鐲。這應是雍正帝對滿族舊俗的一種紀念。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而滿族女子的耳飾傳統也是從金代女真族延續而來的,入關後隨著宮廷服飾制度的確立,漸漸形成統一的定製。朝鮮人李民奐,在1619年隨軍攻打赫圖阿拉時,曾經被俘,親眼見過當時滿族的傳統服飾,後來他寫了《建州見聞錄》,記載:“(女子)耳穿八九環。頸臂指腳,皆有重釧。”

明末清初葉夢珠著《閱世編》裡也記載了當時的滿人耳飾:“耳上金環,向惟禮服用之,於今亦然。其滿裝耳環,則多用金圈連環貫耳,其數多寡不等,與漢服之環異。”這兩人的記載都指出了明末清初時期滿族女子一耳多環的傳統。之後到了清太宗天聰年間,出現的東珠耳墜,成為此後“一耳三鉗”式樣的定製。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隨著滿人的迅速崛起,入關建立大清王朝,清代的統治者開始思考並意識到要維持江山穩固,需要保持滿人的英勇善戰,必須防止諸如北魏、遼、金、元等被漢族同化後尚武精神衰退,所以要堅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衣冠語言方面保留民族特色。

乾隆四十年(1775)曾降旨:“旗婦一耳帶三鉗者,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朕昨日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著交八旗都統內務府大臣將帶一耳一鉗之風,立行禁止”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我們在今天看到的《孝莊文皇后常服像》中耳畔所戴便是三個金環。而清代早期順治帝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孝誠仁皇后的朝服像都是十分明顯的“一耳四鉗”。清代服飾制度的確立,有著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到

乾隆三十一年,《皇朝禮器圖》校刊完成,正式規定了滿族貴族女子的耳飾為“一耳三鉗”。

到了道光時期,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雖然在國家的官方“標準照”上還是“一耳三鉗”,但在道光皇帝的內廷繪製的多幅行樂圖中,后妃們都只有“一耳一鉗”了。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至於末代皇后婉容,我們依舊能看到“一耳三鉗”的影子,只不過這時已經是用一環帶三墜來濫竽充數了。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最後說一點,為什麼是一耳“三”鉗?

我想,這肯定是源自於中國古人對“三”這個數字所附會的哲學內涵。《老子》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

與滿人關係密切的蒙古族,敬酒招待客人時也以無名指蘸酒在空中輕彈三次。贈送禮物,以三或者三的倍數“九”為貴重。

《康熙王朝》《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的一耳三鉗的簡史

而滿族人在婚禮的舉行過程中,一般要進行三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光緒大婚的禮單中,許多首飾也都是“三”的倍數。至於旗人死後,還要殮之三日,喇嘛誦經,被稱作接三。

我想,既然對三如此執著,乾脆叫“阿三”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