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两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留头发,其中一种出人意料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被迫消亡于满清时期。汉服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有着自己非常成熟的文化体系。最早的《周礼》正是通过礼仪和衣冠将文化表现出来,汉服是礼仪的一种载体,文化的象征。而汉服文化正是以周礼为基础,可以说周礼对周朝及其以后的朝代服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朝有两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留头发,其中一种出人意料

黄帝制冕服开始到周朝周公制周礼治天下,周朝是汉服的定型时期。到汉朝根据四书五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体系。至此汉服文化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后来的各个华夏朝代都把衣冠礼仪定为国家大事。

周朝的汉服主要分为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加上历朝历代的改良,按照其功能逐渐形成了冕服、朝服、公服、常服。每一种都有他的专属用途,比如冕服中有分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根据不同的场合需求来穿着。比如大裘冕的主要功用就是祭天、祀昊天上帝;朝服又分为文官朝服和武官朝服。

清朝有两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留头发,其中一种出人意料

明朝灭亡以后,满清入关后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开始实行“剃发易服”,穿汉服留长发的人治重罪。顺治二年清军攻下了江南各省,清朝统治者开始全国推行剃头易服的命令,对待不从者只有一个字杀。由此引发了“江阴保卫战”,由于前后长达八十一日,故也称为“江阴八十一日”。这是江阴人民为了抗拒剃发令而进行的反抗斗争。最终的结果是全城10万百姓死亡殆尽,无一投降。清军出动军队24万,红衣大炮200多门,前后进攻了81日,才攻破江阴城。城破后清军屠城,城中10万百姓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无一投降,而清军也付出了7万5000人死亡的代价。

清朝有两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留头发,其中一种出人意料

同样因为剃发令而奋起反抗的还有嘉定百姓,同样的结果嘉定百姓在城破后也惨遭李成栋屠城,这次屠杀进行了一天,大约三万人遇害,然而这样的屠杀还没有结束。三四天后幸存者开始溜回城中,他们中间有一个叫朱瑛的人,他开始重新集结这些幸存者去反攻清朝官吏和一些汉奸,恼羞成怒的李成栋又率军杀进城中进行第二次屠杀。尸体堆积如山,清军放火焚尸。

嘉定的惨案还没有结束,因为在二十多天后它又要经历一次屠杀, 南明将领吴之番率领部将猛攻嘉定城,周边的百姓纷纷来响应,城中清军不敌落荒而逃。不久后李成栋又率军杀回,城破后开始了第三次屠城,刚到嘉定避祸的二万多人无一幸免。

清朝有两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留头发,其中一种出人意料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都是因为剃发易服而引起汉人的反抗,清朝的这项推令汉人心理上是难以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传统,剃发对汉人来说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一推出就激怒了所有人,势必会遭遇反抗。

清朝有两类人可以正大光明的穿汉服留头发,其中一种出人意料

汉服在清朝的剃发易服推令的强压下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慢慢的消失了。但是在清朝其实还是有几类人可以穿汉服的,分别是死人、道士、优伶、女性。道士是可以穿汉服留头发的,也许清朝统治者觉得道士只是很小的一个群体,很难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吧。而女性是可以依旧穿汉服留原来的发髻,原因不难说明,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本来就很低下,女子从来都不是阶级统治着担心的对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