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堂跌落的黄冈中学,其原因值得反思

上中学那会,黄冈宝典,黄冈密卷等风靡全国,一个全国四线城市凭借黄冈中学扬名中国中学教育界,为什么现在突然不行了。之前明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湖北省黄冈中学,前身是1904年前办的黄州府中学堂,中经启黄中学,省立六中,湖北省立二高,省立黄高,到今天,已经 一百年了。

从神堂跌落的黄冈中学,其原因值得反思

1912年启黄中学在武昌朱家巷创办,1923年,改为省立六中

1927年,六中迁回黄州开办,1935年改为省立黄冈初级中学

1939年创办湖北联合中学鄂东分校,不久改为省立第二高中,1946年改为省立黄冈高中,统称二高时期。

1949年6月,黄冈地委决定将黄冈县初级中学、黄冈师范学校并入黄冈高中,改名黄冈中学。

1950年3月,湖北省教育厅指示黄冈师范独立。

1953年春,地委决定将浠水、苏春、仓埠、宋埠四地高中并入黄冈中学。

1955年7月,高中部由东门外迁至一字门外今址,1956年秋,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学生20班共1027人。1957年9月根据教育厅指示,学校改名湖北省黄冈第四中学。

1958年9月恢复黄冈高中原名。1960年秋季重开初中,又恢复黄冈中学原名。

1966年6月--1977年,"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黄冈中学,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接管学校一切工作,学校停课。文化大革命"十年,黄冈中学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停止招生达三年。

1978年,学校恢复正常教学,当年高考黄冈中学升学总人数仅43人。1979年高考升学107人,总人数居湖北省第一,并且囊括了理科前三名。

1978年黄冈中学首批恢复为省重点中学,经地委研究决定,高中恢复在全地区招收新生,择优录取;初中在黄州镇择优录取,学制改为三年制。1981年,高中改为三年制。至此,学校规模基本定型,共30个教学班,初中每年级4班,共12个班,高中每年级6班,共18班,在校生维持1600人左右。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但记者近期的调查发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正在逐渐走下“神坛”:

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截止到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

如果要衡量一所高中的实力,可参考的评判标准通常包括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大学升学率等。不过,有的人更青睐一些比较“俗”的标准,比如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是否能培养出高考状元。正因如此,当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没拿过国际奥赛奖牌,一些媒体开始高呼: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已经跌下神坛。

这座曾因高升学率、高获奖率而享誉全国的“超级牛校”,在媒体上的形象已经明显不再像过去那样光鲜。这说明黄冈中学正在经历一些变化,也正在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是,仅用一些功利的标准衡量一所学校的实力,得出的结论恐怕比较草率。事实上,尽管黄冈中学的尖子生数量有所减少,它依然是湖北乃至全国实力排名靠前的名校,其整体升学率与30年前相比并没有显著下降。

黄冈中学为何辉煌不再?媒体分析了几大原因:

其一,“黄冈模式”的底色是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这与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相悖;

其二,2004年各省就已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湖北省直到2009年才列入第六批试点;

其三,黄冈中学曾精于对高考全国卷的研究,甚至直接参与阅卷和命题,但分省命题让它失去了话语权;其四,奥赛成绩与高考脱钩直接削弱了黄冈中学的影响力。

这些分析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也是黄冈中学在教育改革浪潮中难以回避的转型阵痛。但不容忽视的是,黄冈中学出现没落迹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与武汉、襄阳等地的名校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等的。一个地方的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息息相关,黄冈中学终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非省城中学,它难以抵抗武汉等大城市对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的“虹吸效应”。每年都有数百名尖子生被其他名校以优厚条件“抢”走,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单”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光鲜。

如果能厘清这一点便不难发现,那些欢呼“黄冈中学不再辉煌是一件好事”的人,其实并没有看清我们当前的教育格局正面临的严重危机。黄冈中学是中国数量庞大的非省城中学的代表,也被很多学校当作从高考制度中突围的学习对象。试想,如果连黄冈中学这样有几十年深厚积淀的“超级牛校”,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变成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其他普通中学的处境想必更艰难。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黄冈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庭贫困,他们过去只需要勤学苦读就有可能实现命运的“逆袭”。但在如今,这种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概率越来越小,贫寒子弟已经越来越难以挤进“尖子生”序列。近些年,北大清华等名校农村生源学生占比越来越低,贫困学生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冈中学这样的贫困地区高中竞争力越来越弱。

事实上,曾靠“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而闻名全国的黄冈中学,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转型。如今黄冈中学很少出省状元,但整体实力没有下降,素质教育的成色更足,正是转型和改革的结果。反倒是一些片面追求高考政绩、追求高考状元等指标的高中,走上了黄冈中学几十年前的老路——比如,有人比较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的学生作息安排发现,后者的学习强度其实比前者还要高。

面对“黄冈神话不再”的论调,黄冈中学似乎并不急于反驳,黄冈中学校长刘祥仅以“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回应。认清自己要转型的方向,不再刻意追求一些“俗”的标准,更能体现一所名校的担当。黄冈中学在主动转型,媒体和公众的评价标准或许也该“与时俱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