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民族的瑰寶,歷史的記錄


自1987年以來,紫禁城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永樂十八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

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

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明初定都於南京應天府。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即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十一年兩次北伐蒙古戰役影響而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開工。

永樂十八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永樂遷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1]。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營建西苑。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燬。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方完工

民國元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佈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

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正式成立開幕。

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十八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一千五百萬人次[4],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 。

2013年5月18日起,故宮博物院範圍內禁絕明火,全體員工、在院合作單位和遊客,不管在室內和室外,不分開放區與工作區,一律禁止吸菸、禁用明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