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高碑店市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率先从组织机构入手,整合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创新组建了社区“联合党委”,采取“组织联建、机制联创、党员联管、活动联搞”的方式,构建城市党建新格局,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工作中,高碑店市紧紧抓住被确定为中组部城市基层党建联系点、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的重要契机,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方面了进行了大胆探索尝试。街道层面,建立街道党工委,推行“大工委”制,负责统筹推进传统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党建、新兴领域党建有效融合。社区层面,建立社区联合党委,推行“大党委”制,负责组织动员和服务治理。初步形成了市委全面领导、街道统筹协调、社区具体落实、驻区单位支持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为确保新型党建机制的健康有序运行,高碑店市先期在幸福城社区、林语国际社区、文明社区、天阔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新发地等单位进行了试点工作,探索了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群团联带等运行方式,推行了实事共办、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五共工作法”,引领社会治理走上网格化,全面提升了共驻共建和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文明社区党组织书记 王宇

以前抓社区服务工作,只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自己做,可以说“关门抓党建、上门求支援”,好多事很难做,效果也不是特别好。现在,在职党员来了,社区志愿者多了,驻区单位也积极支持参加,居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了。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社区联合党委将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作为党委建立的落脚点,各社区总结推行“十登门”(逢年过节登门慰问老人、空巢老人生病住院登门探望、空巢高龄老人寿诞登门祝贺、居民发生纠纷登门调解、居民生活中的重大难题登门解决、特殊群体的思想问题登门疏导、流动人口情况登门了解、防灾减灾登门宣传、见义勇为的居民登门表彰、困难学子入学登门助学)、“四定期”(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义务理发收拾屋内卫生、定期为空巢老人免费义诊、定期开展法律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居民防火演习)、“12345”(围绕一个中心、建强两支队伍、凝聚三方力量、完善四项机制、共创五个文明)等一批切合基层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通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有效地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构筑了党组织牵头抓总、驻区单位共建共治,开放融合、全面覆盖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兴华社区工作者 王凯丽

我们这个小区这几年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非常突出,有的居民没办法就把车停在路边,还总担心被贴条罚款。今年社区大党委机制推行后,我们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建设局签定了共建协议,共用了建设局的停车场,白天上班职工用,晚上小区居民用,停车难事儿解决啦。

▲长城社区老党员 唐万生

原先我们这些党员搞活动,只能在社区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里,现在,我们与附近的鹏达中润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达成了共建协议,随时可以使用他们近百平米的会议室开展党内活动,真是太好了。


「党建」高碑店市组建社区“联合党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高碑店市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大党委”制,重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把区域内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谋划和推动,使得各阶层党建力量得到有效汇聚,各种党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放大了党建工作整体效应的同时,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