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前段時間,三歲的兒子玩完玩具之後,忽然心血來潮要求自己整理玩具,一開始我怕他整理不好,又怕邊整理邊玩,耽誤了睡覺的時間所以不同意,但他執意要求做,我就由他去了。沒想到不到一個小時時間,一堆亂七八糟的玩具居然歸整得整整齊齊。我高興地喊其他家庭成員來看,大家紛紛表揚他能幹,小傢伙見自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非常興奮,從

那天開始每次玩完玩具,自己都把玩具歸整得好好的,不再需要其他人幫忙收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教育方面越來越值得投資,可是卻在生活技能方面越來越不重視。

01、懂得照顧自己的孩子才更懂得生活

記得去年,有一則名叫《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一個美國留學生邀請美國朋友來家裡吃飯,可是卻不會做番茄炒蛋,於是發微信向媽媽求助。

男孩忘記了,國內的時間此時應該是凌晨,可是父母顯然已經習慣了這個情況,媽媽細心地告訴男孩從打蛋到洗番茄、切番茄的每一個細節,最後還親自下廚做了一盤番茄炒蛋,讓父親在一旁錄視頻發給兒子看。

視頻的最後,用你的世界,大於全世界來煽情,使得觀看者無不鼻頭一酸,淚水漣漣。

視頻裡的故事並非個例,相信現在的很多孩子都如他一樣,18歲了還不會做一盤番茄炒蛋,甚至很多孩子連煮餃子要等水開了再下鍋都不懂。這些孩子都成了父母羽翼下的“巨嬰”,卻不知道其實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曾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身邊有個媽媽,孩子今年上初中,是班上的生活委員,老師經常表揚他熱愛班集體,勞動積極,幹活做事特別有條理。可是前段時間媽媽卻找到老師,要求孩子辭去生活委員的職務,理由是馬上期末考試了,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了照顧班級瑣事上面,耽誤了學習。當著老師的面沒說什麼,私下裡跟認識的人說:“我這麼優秀的一個兒子,在家我都不願意用他幹活,就想擠出時間來讓他好好學習的,結果去了學校在班上幹活,成績下降了算誰的?”

我們似乎在這位媽媽身上看到了很多家長的影子,因為生活中很多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裡的一切都不需要你動手。”

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開發孩子的智力,剛學會說話就讓他念唐詩,三四歲就上各種早教班,開始上學後就勵志希望他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似乎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但在孩子慢慢長大後,會明白這是對家庭教育最大的誤解。

很多父母都會想孩子只要成績好就萬事都好,但如果孩子有類似於不善於和人交往、內心過於玻璃心、自理能力差等等情況……這些問題在孩子生活獨立前,會被成績所掩蓋。可是等到孩子真正要獨立走上社會時才會明白,如果自己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與世界相處,那麼所有經受過的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02、教育不僅僅限於書本知識

前幾年曾經有一個轟動一時的“神童”名叫魏永康,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課程,十三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十七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這位神童並沒有在長大後延續神奇,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原因是其“高分低能”。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中科院的老師曾經回憶說,魏永康在生活自理方面連一個小孩子都不如,天冷不知道加衣服,天熱不知道脫衣服,房間從來不打掃,髒衣服和髒襪子扔得到處都是。

魏永康被學校勸退之後,他的母親曾一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從魏永康8歲上中學開始,母親就開始了她的陪讀人生。

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母親都不讓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母親還親自給他餵飯。

從小學到大學,母親一手包辦了魏永康所有的生活。“我心想,他將來長大離開我,人這麼聰明,很快就能學會的,不曉得他已經形成習慣,改不過來了。”他的母親這樣說。

正是母親這樣的一手包辦,剝奪了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的好機會,變成了現實版的“傷仲永”。孩子最終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面對未來的風雨,有能力解決遇見的問題,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巨嬰”。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天堂谷的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 認為:“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03、沒有孩子是不願意做家務的,有的只是家長願不願讓他做

據Braun Research 去年秋天發佈的一項調查,在1001名美國成人受訪者中,82% 的人表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曾定期做家務,但僅有28%的人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家務。

我記得我家老大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學校就要求家長在家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比如自己繫鞋帶、疊衣服,自己進行一些簡單的家庭勞動。正是那個時候響應了幼兒園的號召,我和家人開始注重對孩子處理能力的培養,慢慢地讓她試著自己自己起床疊被子、自己整理物品,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後來上了一年級之後,很快地適應了小學生活,常常被老師當作典範在班級群裡表揚。

其實,在現今這個社會,不會做家務的孩子有很多,但真正是孩子自己不願做的情形卻很少。

大多家庭,孩子上幼兒園時覺得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會做,等到上小學時,又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恨不得孩子將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功課。不經意間,孩子們鍛鍊和成長的機會被家長的“關心和呵護”剝奪了。

斯坦福大學校長助理Julie Lythcott在演講中說:“很多家長錯把自己的身份從父母變成管家和秘書,總是希望能事無鉅細地為孩子做到一切,尤其是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家長更是心甘情願地為其服務。”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04、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可是在如今包圍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堆成小山一樣的家庭作業中的孩子,我們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呢?

(一)、將家務列上日程,從小事做起

把家務和鋼琴課、足球練習一起排到日曆上,以確保持久性。要讓孩子明白並且適應做家務,就像適應每天要寫作業、每天要練鋼琴一樣。

與此同時,讓孩子從小事做起,慢慢地加重任務難度,例如從將衣服分類開始,贏取使用洗衣機的權利。

(二)、不要讓孩子把家務跟懲罰聯繫在一起

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做錯事時對孩子說:“為了懲罰你,今天必須你洗碗。”這就在潛意識裡讓孩子覺得做家務是不好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調整的是家長的心態。要知道,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家長認為做家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幹起活來樂在其中,就會吸引孩子一起加入。相反地,如果家長自己都認為家務活是很累很髒的事,幹起活來抱怨不斷,全是負面情緒,孩子自然也會對家務活避而遠。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三)、在孩子面前要適當示弱

懶媽媽最容易培養出勤勞的孩子。”懶孩子、懶老公都是勤勞的媽媽慣出來的。

不要說孩子不會做家務,沒有什麼天生的行與不行。不行,是因為不想做,不會做或做得少。父母要給孩子機會參與,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一下,比如“媽媽今天很累,做飯需要你的幫助,你可以幫助媽媽嗎?”

然後給孩子列一個家務清單,洗菜啊擇菜啊掃地啊之類的,讓孩子自己選擇一兩項有能力完成的。這樣他不會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他會認為有充分的自主權,自己是被尊重的。

(四)、懂得鼓勵和誇獎孩子,並給予適當的獎勵

孩子做完家務,要及時對孩子表示感謝和稱讚。誇獎時不要只說“你真棒”,而是要具體,要明確。比如,謝謝你今天幫媽媽洗菜刷碗,媽媽真的是輕鬆了很多;你擦的地板真乾淨,就像鏡子一樣明亮亮的,媽媽很喜歡。要針對孩子具體的行為進行誇獎,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優秀之處,並繼續保持下去。

另外對於這件事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就像成年人加班一樣,不給加班費的加班就覺得特別難熬,孩子也是一樣,每天重複同一件事也會讓他覺得很沒意思,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孩子完成家務之後給予一定的獎勵。

比如孩子今天收拾好了衣櫃,可以允許他看一會兒動畫片,收拾完書桌允許他玩一會兒。

比起學習、運動,更應該讓孩子掌握這樣一個技能

教育從來都不是隻侷限在課內和書本知識的學習,其實家庭生活中的鍛鍊能帶給孩子更多。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自強都是一生的財富。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