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不知道你有过绰号没,我曾经被同班同学起过两个绰号,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李清照,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林黛玉好理解,肯定不是说我玲珑心思才情过人了,而是有事没事爱激动,也不知道避人,情绪来了,天不管地不顾的,只管自己哭哭啼啼。

另一个绰号,是李清照,这个嘛,着实有点儿汗颜,哪里有半点儿沾边了,顶多也就是虚受了学校几个征文的奖项,而已。

不过,如果你真认为是我谦虚,我也没法儿,反正,在我,自知之明还是有的,特别是若告诉你,同班的另一个女同学被起绰号上官婉儿,一对比,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纵使如此,也不耽误林黛玉和李清照成为我心仪的人,前者性子里的那份真,后者女儿心胸里掩不住的男儿气,总使普通如我的女生,无限神往。

说说李清照的男儿气吧,不管后人对她的人生际遇了解多少,隔了快一千年的时间,她的一首诗让很多人都对其心生敬意刮目相看。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话说,在楚汉相争的最后关头,项羽被困于垓下,四面楚歌声声相催之中,他带着八百多名骑兵突围,一路拼杀,一路血搏,最后跑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了二十多人。

乌江亭长准备好了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却可据此再起。只是,项羽拒绝了,他说,当初我带八千名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如今只身回去,又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然后,就是他的带着剩下的二十多人,下马步行,和汉军短兵相接,重伤之下自刎而亡。

无疑,这段历史是悲壮的,也是豪情的,在李清照的诗句里,不难看出,正是项羽在生死面前的那份铮铮铁骨,才成了令人尊重的人杰和鬼雄。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项羽不管能力几何,品行怎样,他这一死,成就了历史上独有的高贵节操,以身循道,不苟生。直到,我看到了另一首诗,一首比李清照早了二百多年的杜牧写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什么意思?简直浅显得不能再浅显,明了的不能再明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就抹脖子,实在是不可取。男子汉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勾践甘于卧薪尝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才有了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呀。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你看,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是不一样的看法观点,旁人看来,又无可挑剔,都有道理。

当然,诗人们绝不是在搞辩论赛,双方各持一个观点,只从于己方有利的方面阐发。是的,绝对不是。他们在怀古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借古论今。

比如,杜牧写此诗的时间,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中央进行的任何一次反抗几乎都是以失败来结束。那么,对于自己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都颇为自负的杜牧,当然更看重的是持之以恒不折不挠的精神。

而李清照的诗,也非空穴来风,亦是为时事而发,当时正是北宋和南宋之交,金兵南下,宋朝君臣仓皇南渡,就连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有弃城之嫌,如此背景下,项羽的不肯过江东,就显得尤其高大。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关于这段历史的咏叹,也并非他们二人,还有其他诗作,无一例外的,都是与自身所处的时代,还有自己的政见际遇有关。

譬如,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还有,明末清初之际张煌言的《过乌江》:

旌旗垓下亦堪翻,战士其如乙故园。

纵向江东收烬去,应无子弟到中原。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说这么多,无非,还是印证着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来说,若是真谈古论今,那点儿专业素养还真应付不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嘛,那点儿见识,顶多,也就是应付一下日常了。

我的感触就是,看一个人说什么,往往离不开去考量他所站立的角度,还有,他的眼界高低了。

所以,想起同学们多年前给起的绰号,我相信,她们是善意的,但同时,她们也并不十分了解林黛玉,还有李清照。

我就是我,我是青青竹叶青,不同于林,亦不同于李,我是一个目前自己尚无明确定义的小网虫。

一样的乌江,不一样的喟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