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新零售的供应链(一)

零售的本质是以合理的成本向消费者贩卖体验,赚取体验与成本之间的差价,即利益。零售贩卖的商品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体验的载体之一,影响消费者体验的载体包括:品牌、商品质量、价格、消费场所、服务,等等。这些体验的载体对于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态、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应当有不同的权重。

对于类似的零售业态,服务类似的消费者时,比拼的实际上就是贩卖体验与成本之间的差价,能否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佳的体验?能否维持体验的同时降低成本?能否成功贩卖更多的体验,而控制成本增长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来看,零售业态之间的竞争在于贩卖体验和控制成本这两个战场。

对于贩卖体验和控制成本,供应链都是毫无疑问的直接业务承载,因此零售行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的竞争。由于零售通常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最后一环,因此零售的供应链管理,不应仅是零售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更应是包含上游整体供应链在内的管理。

新零售与供应链

新零售并不是某种新的零售业态的代名词,从街边的一溜儿店铺,到传统百货商场,再到专卖店,再到现代shopping mall;从街边菜铺,到菜市场,再到大型超市,零售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适应消费者体验需求的变化,有时是引领消费者体验的改变。

现在以“新零售”命名的零售变化,主要是来自于电商资本的推动,背后是科技、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1)科技,如:信息技术如基础通信网络、数据技术如数据挖掘、电子技术如手持设备与传感器;

2)经济,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电商业态的近年高速发展至当前放缓;

3)社会,如:开放的社会环境、80年代婴儿潮进入消费高峰阶段、科技人才的储备、中国迈入服务型社会、年轻一代喜好变化等。

以阿里、京东为首的电商,之所以推动新零售,其驱动力来自于解决同质化问题,是为了开拓新市场保持增长。电商的出现,在体验上提供了更多的商品、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服务、更详细的商品评论,因此颠覆了传统零售(电商产品低价的第一阶段原因是网络开店成本低,第二阶段原因是品牌商入驻带来供应链层级缩短,例如淘宝到天猫的发展)。

但现在电商之间同质化已经很明显,为消费者提供的体验创新越发有限,尽管不断有一些新的电商业态出现(例如,网易严选、拼多多),纯电商零售增速的放缓都是可以预料到的。如何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去线下寻找增量市场。

去线下的好处包括:

1)获得线下市场:这部分市场本身就是很难线上化的,比如:餐饮、生鲜、高端消费等;

2)获得线下流量:通过掌握线下高频次消费场景,获得线下流量,用于支持其他业务,比如:支付、广告等;

3)线上线下的融合: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塑造消费者体验习惯;

4)占据更多渠道:渠道的垄断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可以做自有品牌的产品,向上游延伸。

以上分析说明新零售要掌握“流量”,这个流量包括客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新零售的竞争战场不仅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占据更宽零售渠道),还在于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价值(集成更深的供应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