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个税法正式通过,10月1日起执行 附最新解读

8月31日下午,备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至此,七次大修后的新个税法正式亮相!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

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新个税法规定,历经此次修法,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多项支出可抵税。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个税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

我们举例子说明这次个税改革对我们的影响:

栗子一:

税改之前,如果你每月工资,在扣除“五险一金”等费用(不含专项附加扣除)后的收入是5000元,那么按税法你适用于3%的税率,应纳税所得额为1500元,每月要缴纳的个税是45元,税改之后,由于起征点变成了5000元,那么你此时是不用再缴纳个税的,税负直接消失。

栗子二:

如果你现在每月工资扣掉“五险一金”等费用(不含专项附加扣除)后收入是1万元,那么你应税所得额是6500元,要按20%的税率缴税,再减去速算扣除数555元,那么你每月需缴纳的个税是745元。而此次税改之后,也就是从今年10月1日起,同样扣除五险一金等费用后,你的应纳税所得额只是5000元,那也就意味着你每个月只需缴纳290元的个税即可,相当于直接减税455元。 这还是不算专项附加费扣除的情况,如果算上税收优惠将更为客观。

捷税宝税务专家对本次税改的看法

新政要点1: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看法1:对企业和员工来说,好事儿,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儿。如果中国中小企业提高报税收入,那么社保机构还能附带收一波社保金,挺好。

由于各种扣除增加,对于市场上相对收入低的劳动密集型公司而言,成本可能比较多的降低。同时为他们做蓝领劳务工,或者其他做相对低收入的服务商,可能因为本次税改导致低收入人群的税负降低,引起企业对于蓝领工收入直接申报扣税的思考,从而因为自己过高的收费,丢失大量客户。当然,不排除企业和服务商为了社保的利益,做其他安排。

据计算,对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人员而言,税收会提高,所以,劫富济贫的效果还是有的。对捷税宝个独型产品的客户而言,以前一部分购买之后希望每个月解决3万收入的客户,可能会有负面影响,道理同上。对于高收入人员的策划方面,需求应该会更多提高。

新政要点2: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新个税法规定,历经此次修法,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看法2:细致化的收入分级,和西方类似。进一步对低收入群体发优惠政策,同时对低收入市场的税筹和发工资服务商和市场进行打击。不过没啥特殊的。

新政要点3:多项支出可抵税。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个税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

看法3:这个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了。从以前的方式,再向综合方式变化。

接下来的“执行”是重中之重了。

比如说,申报是以个人为标准,还是家庭为标准?月度申报还是年度申报?每个扣除标准如何设置?各个地方是不是有不同的设置?以前规定的一些优惠政策是否沿用?如何去申报这些内容并保证正确?如果不正确会有什么责任?用工方的责任有什么变化?会不会后续会有类似西方的预缴制度和退税制度?后续会不会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很多指出可以地税,所以对教育、医疗、保险、房地产、养老等行业都是大利好。

以及,最后,中国版本Tubor Tax的机会来了么?听说有人在两个月前已经拿了1000万美金的投资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