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在ATM取钱了?ATM会被移动支付取代吗?

你有多久没在ATM取钱了?ATM会被移动支付取代吗?

虽然面临被淘汰危机,但我们无法否认ATM的伟大意义,这个发明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生活,还承载了人类文明演进中许多不可忽视的道理。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你有多久没在ATM取钱了?

早在2010年,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就说,ATM是银行史上最有用也最被嫌弃的发明。随着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ATM位置更加尴尬。

其实,ATM本身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机器,出现的时间也不长。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遇到突如其来的劲敌,它还有未来吗?

一, ATM机让花旗银行翻身

ATM即Automatic Teller Machine,也就是自动柜员机。如今,它遍布银行、商场、社区和写字楼,网点甚至铺至白金汉宫和南极科研站。对于民众而言,它解决了在银行大厅内排队的烦恼,可以轻松存取现金、转账缴费和查询维护。比起朝九晚五的银行柜台人员,它还24小时不休息。

它的发明者是约翰·巴伦,这位老兄出身典型的英国中产家庭,在剑桥大学肄业后,曾参与二战的英国空军部队,战后加入一家老牌印钞公司。

因为工作缘故,巴伦经常要去银行取款,饱受排队之苦。1967年,一直着迷于自动贩卖机的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设计一台可以随时提取现金的机器,因为“我应该能有方法来拿到自己的钱,无论是在英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这个想法得到了巴克莱银行的支持,于是以自动贩卖机原理制作的ATM雏形于同年6月27日问世。银行卡当时还未发明,所以提取现金时要用一张印着凹凸记号的指令牌,取款金额都已预设,最早一批指令牌的预设金额是十英镑。尽管这一金额能够满足一个普通英国家庭一周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不便之处显而易见,它并不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取款需求。

约翰·巴伦从未将这一发明申请专利,不过世人并未忘记他。2004年,他被授予英帝国勋章。

你有多久没在ATM取钱了?ATM会被移动支付取代吗?

约翰·巴伦和ATM

1969年,ATM的技术有了突破。主导者是美国人韦策尔(Don Wetzel),他是一家包装自动化处理设备公司的副总裁。与约翰·巴伦一样,他也受困于银行排队之苦,决心设计ATM。他与公司的首席机械工程师和电子工程师(三人都拥有ATM机的部分专利权)合力说服公司,花费500万美元巨款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使用磁条卡取款的ATM,由美国汉华银行使用,并于1973年申请专利。不久后,韦策尔等三人又开发了第一个用于ATM机的塑料制银行卡,该卡拥有客户账户的相关磁条信息和个人ID号,以在客户取钱时验证其身份。

你有多久没在ATM取钱了?ATM会被移动支付取代吗?

早期ATM

也是汉华银行,最早看到了ATM的巨大潜力。它为ATM推出的第一个广告词就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产品的特点——“我行将在9月2日早晨九点开门后永不关门!”

70年代中期,花旗银行研制出使用芯片卡的ATM,当然,这种芯片只有花旗银行的ATM才能识别。

但每个新技术的道路都难免坎坷,人们仍然习惯银行柜台,觉得看着柜台人员点钞后存入才安心。

直至1979年,ATM才在一场席卷纽约的暴风雪中赢得真正转机。当时,纽约的平均积雪厚达40厘米,交通瘫痪,银行也被迫暂停营业。凑巧的是,此前一向看好自动提款机业务的花旗银行掌舵人沃斯通刚刚耗资1.6亿美元在纽约全市布局ATM。

沃斯通入职花旗银行时,该行已经处在破产边缘。沃斯通将ATM机视为翻身赌注,在他看来,机器布局有多远,银行品牌和服务的延伸就有多远。

暴风雪显然印证了沃斯通的想法。人们在无奈之下开始使用这些街上的机器,花旗银行的业务也因此大涨,几年后存款占有量便翻番,ATM从此成为金融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85年,以美国汉华银行为首的六家主流银行,为了对抗花旗银行在ATM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成立了纽约现金交易所网络。这意味着跨行存取款操作的实现,花旗银行在此冲击之下,也只能改变原有芯片,参与这一网络。1990年,联网ATM的比例上升到94%。如今,几乎所有的ATM网络都可共享。

目前,全球ATM数量约为220万台,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台。

二,为什么银行不喜欢ATM?

按照普通人的推测,银行应该很喜欢ATM才对,毕竟节省了柜台的人力成本,又能24小时提供服务。

在ATM出现之初,网店的铺设确实能给存款额带来迅速的正面影响。但在业务延伸之后,银行甚至会因此而赔钱。对于银行而言,ATM网络延伸越广,人力与资金成本就越高。

要注意的是,真正占用成本大头的不是我们平时在银行营业网点旁见到的ATM,而是所谓的“离行式”ATM,即远离银行网点独立存在的机器。这类机器无论是购置费、通信费、电费、安装费、租赁费用,还是维护成本,包括派运钞车和专人前往添钞或回收现金,还有硬件维护等,都相当惊人。

离行式ATM在中国的存量不算大,大多数ATM仍然依附于银行网点,在某些四五线城市,甚至根本没有离行式ATM的存在。但对于使用ATM时间较久的欧美国家来说,它反而已经常态化,因此成本上面对的压力更大。

有了高成本,却没有高收益,这是ATM的现状。这跟银行多年来免费业务的推进有关。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银行都对本行客户使用ATM提供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免费服务。谁敢不收费,客户就会用脚投票。换言之,银行在用高成本提供众多免费服务。

而且,即使成本高收益低,银行仍然要继续铺设ATM,因为每个客户都希望自己持卡银行的ATM机能随处可见,满足生活和出行需要,银行显然无法漠视这种需求,否则还是会被客户用脚投票。因此有美国银行业人士曾说:“纯粹从账目上看,ATM是在亏损。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它,就不会有客户。”

1996年,VISA和万事达卡两大国际银行卡组织取消了不准对顾客收取附加费的长期禁令,才使得ATM成为可赢利的行业。独立经营商就此进入ATM市场,在全美各地的便利店都安装了ATM,使其总数在几年内翻番。但对比高昂成本,收益仍然有限。

更让人跌眼镜的是,ATM设计之初,人们就认为它将降低银行在柜台人员方面的人力成本,但在此后几十年里,ATM从未实现这一愿望。仅仅根据美国的数据,从1985年至今,银行网点和柜台人员的数量都在增长。当然,这跟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务的扩展有关,毕竟,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早已不局限于存取款,还有投资和按揭等。

三,移动支付冲击ATM

2007年,ATM的发明者约翰·巴伦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传统金钱的运输也是需要金钱成本的,所以我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人类挥别现钞的时代就要到来。”按照他的设想,无现金的时代里,各个消费场景下都可以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连一些小生意也不例外。

他去世后不久,预言就变成现实。北欧国家最早进入无现金社会,丹麦政府此前公布一系列方案,计划废除商店接受物理现金,服装店、餐馆、加油站等将逐渐进入无现金时代。丹麦中央银行更是关闭其在丹麦境内所有的印钞部门。瑞典各大型银行联合开发支付应用,国内过半银行网点不保留现金,也不接受现金存款。但这些北欧国家选择的主要代替支付方式是银行卡。

中国则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极速狂飙,人们完全可以不带一分钱出门,从打车到购物,乃至街边早餐档、市场买菜,都可以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比起需要携带、又有盗抢和假币等风险,还有找零等繁琐环节的纸币,移动支付显然开辟了新天地,改变了人类生活。

但ATM就变得尴尬起来,即使加载了转账功能,但显然比不上手机还款或转账方便。最尴尬的也许就是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的中国。ATM进入中国的年头并不长,却早早遭遇了衰落期。

1987年,中国银行在珠海分行设立了第一台ATM。这台机器只有取款功能,而且没有联网,珠海中行专门为此发了一批提款卡。老一辈的人应该还记得,早期的银行卡都只能这样在特定城市甚至特定商家使用,一旦去了其他城市或者非特定商家,就无法使用。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最终实现了联网通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银联才是无现金社会走出第一步的推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银行业务也大肆扩张,ATM机成为网点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前夕,考虑到外国人更习惯使用ATM机,因此银行的铺设极为迅猛。直至前几年,ATM机仍是银行主要投放的自助设备。银联网络更延伸至16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可刷银联卡的商户超过1300万户,可用银联卡取现的ATM近120万台,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一切似乎都在改变。去年,蚂蚁金服发起的无现金联盟成立,提出要在五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

有意思的是,不久后,无现金联盟多了一个新成员——广电运通。这家企业恰恰是国内最大的ATM企业。据介绍,该企业于数年前就开始布局VTM(Video Teller Machine,远程视频柜员机),未来会在区块链、智能化系统、大数据、生物识别身份认证等增加研发投入。前段时间恒丰银行的烟台支行就启用了广电运通研制的“刷脸取款ATM”,客户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后无卡也可取款。

这些创新显然与ATM业务的下滑有关,广电运通作为上市公司,其年报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另一家ATM产品主要供应商——维珍创意,2017年上半年经营业绩也出现大幅下滑,原因也是受国内第三方支付的影响。又如挂牌新三板的佳音在线,几年前曾希望推动“ATM下乡”,但目前显然放弃了这一业务,转型中国语音智能与社区健康养老产业。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都在逐步撤销已有的ATM。尤其是那些一线城市大商场、写字楼里的ATM,最初除了给民众提供便利之外,还有推广因素,但在使用率极低的情况下,每个月几千甚至过万的租金就显得过于高昂,这也是撤场的原因之一。机器的成本也是重要考量因素,目前各大银行网点的ATM既有日立、NCR等进口品牌,也有国产品牌,价格在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ATM总量为92.42万台,较上年增加5.75万台,增长率为6.63%,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已远不及2012年、2013年每年约25%的增长率。

四,老外仍需要ATM

如果单从数据来看,ATM面临的困境并非中国独有。韩国的数据也不乐观,许多韩国银行陆续关闭境内机器。此外,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ATM数量也有所减少。

但这些数据也许只是表象,以韩国为例,许多业内人士认为ATM数量的下降并非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它,而是因为此前铺设太多,早已饱和。

与之类似的是西班牙,直到今天,世界上大部分ATM所采用的现金控制系统都是由西班牙企业所提供。技术的领先使得西班牙的ATM具有强大功能,数量的下滑仅仅是因为此前的过度饱和。南欧人的悠闲也给了ATM极大的生存空间,毕竟西班牙银行一般只营业至工作日下午两点,人们不使用ATM的话,肯定很不方便。

2014年,英国成为全球撤销ATM机最多的国家,但撤销数量仅为54台。与之相应的是,英国有大概7万台ATM机,国民拥有1.76亿张银行卡,全年共存取1800亿英镑。

老外之所以仍对ATM机有所需求,一方面与他们并未大力发展手机移动支付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发展有关,他们使用ATM,早已不是纯粹的提取现金之用。葡萄牙的例子比较典型,它曾是世界上人均拥有ATM最多的国家,但这种高普及与现金流通关系不大。资料显示,“葡萄牙的自动取款机是全面整合跨行网络的重要部分。它释放了开发与银行相关功能及服务方面的创新空间,比如现金和支票存款以及其它服务,再如电影和音乐会门票购买、纳税支付、账单支付和手机充值等。”

在某些国家,移动支付并非ATM的真正威胁,这一点也很有趣。澳大利亚就是例子,它的移动支付发展水平较低,。澳大利亚银行又类似西班牙,营业时间较短,因此人们对ATM的使用率相当高。ATM除了存取现金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存入支票。此外还有针对小商贩存款便利的硬币ATM,人们只需要将大量硬币倒入机器内,就可自动识别并存入,比手工方便得多。而澳大利亚的ATM面临的真正威胁居然是超市,当地许多大型超市在消费者刷卡买单时都会提供取现服务,所以许多澳大利亚人仅仅在超市就能兑换一些零散现金以供日常之需。

如今,西方国家的ATM可以提供的服务已经非常之多,如订花订票等。而在国内,许多ATM机也早已开设了如交税乃至买彩票等附加功能。

ATM与移动支付也并非水火不容,美国一些银行早已允许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在ATM 上提取现金。

虽然面临被淘汰危机,但我们无法否认ATM的伟大意义,这个发明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生活,还承载了人类文明演进中许多不可忽视的道理。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段话可以说明ATM的意义——“与发育迟缓的孩子一样,它静静地伫立在我们的商业街上,受尽误解,似乎除了吐钞票之外毫无用处。然而,ATM绝非蠢笨:它有逾1.1万个工作部件,与智能软件系统相连,堪称来自英国的最复杂发明之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市井财经授权发表。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