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12歲弒母少年一個“殺人犯”標籤,走向極端每人都是受害者

12歲少年弒母,一場人倫悲劇,再次刺痛所有人神經。還因為“我殺的是我母親,學校不可能不讓我上學吧?”這句話,少年貼上“冷血”“殘酷”“沒有人性”的各類標籤。

別給12歲弒母少年一個“殺人犯”標籤,走向極端每人都是受害者

每次惡性事件發生,我們太多人自然而然將矛頭指向兇手,其本身沒錯。但這個案件,我們到底應該反思點什麼?

12歲的“惡魔”,到底有怎樣的心理軌跡?

事實上如果我們用心體會這個12歲少年,心理軌跡應該並不複雜:出生後,父母將其放在老家給爺爺奶奶,在最需要父母愛護的年齡,他沒有感知到。等到媽媽回到身邊,他親眼看到的是媽媽寵愛著兩歲的小弟弟,而對自己,可能是時常的惡語相向,甚至暴力。

對一個12歲的孩子而言,他的心理是失衡的,甚至帶著滿腔的仇恨,而等到母親再一次用皮帶抽打他的時候,這種仇恨可能一瞬間被激發。

我自然同情這個母親,但今天的果,又是她們當年種下的因,這個死循環似乎套住她們家庭成員的每個人。

別給12歲弒母少年一個“殺人犯”標籤,走向極端每人都是受害者

中國留守兒童有個統計數字,是6100萬,只管生不管養的90後父母似乎正在成為很多家庭的常態

在中國大片農村的土地上,90後一代人,似乎正遵循這樣一個看似非常合理的家庭模式:結婚,生孩子,將孩子留在老家老人帶,年輕夫妻外出打工。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早已經不需要大叔做贅述。

在我的老家,我親眼看到過年,年輕夫妻回鄉,看到12歲兒子不成器,做媽媽的罵孩子,說白養這個兒子【很多農村父母罵孩子,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12歲兒子直接頂過去:“你們養我了麼?”這時候,做爸爸的跳出來,說:“你吃的,身上穿的,哪一樣不是老爸寄錢回來給你買的,養你不如養個畜生。”——

我在農村,不止一次聽到類似的爭吵,而且,我對這種雙方都完全不顧及對方感受的爭吵,有一種特別的無力感。

有一個專家說:現在很多孩子,似乎生活在一座孤島上。

別給12歲弒母少年一個“殺人犯”標籤,走向極端每人都是受害者

中國孩子的孤島化生存

這貌似僅針對留守兒童。但我看到的城市90後父母,似乎情況也沒有表現到更好。我小區一個孩子,其實特別可愛,她們家是孩子父母和孩子外公外婆住一起,我時常看到的是外婆帶孩子在小區玩,卻幾年來從來沒發現孩子父母帶孩子小區玩。有一次和孩子聊到這個話題,孩子外婆說:“她們哪有時間帶孩子,玩手機還來不及”。

我看過一個孩子寫的作文,說她很想變成手機,因為她覺得在媽媽眼中,手機比她重要。

“只管生不管養”是現代家庭一種常見病,而且縱然專家百般呼籲:但我們本身缺少對家庭的社會性干預機制。針對此種現狀,只能一聲嘆息。

再回到這個12歲少年身上,他的未來取決於外界看他的視線

我記得自己在初中讀書的時候,被老師認定為壞孩子,所以什麼壞事,老師會有意無意暗示,就是我乾的。所以,我好像如果不幹點壞事,挺對不起這個稱號的。

這個12歲的孩子犯的罪行,顯然現行法律基本無能為力。現在的結果,是學校回不去,村子也回不去。因為,孩子已經被貼上“殺人犯”的標籤。

如果孩子一直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去,我幾乎不敢想象孩子的未來——,很多反社會型人格的形成,除有個人偏激成分之外,也有類似受到社會群體嚴重歧視、偏見、冷漠等誘因。而且,這種人格一旦形成,事實上,身邊的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受害者。

我試圖想過,這個12歲孩子的出路:比如,如果我是孩子的父親,我可能會舉家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我還想過:將孩子送到類似練習體育的那種封閉式學校,接受那種可以隔絕外界信息的封閉式訓練。

對目前這個孩子而言:他不是回到學校讀書,而是找到一個他信服的人生導師。

同時,或許我們小小的寬容心,也能夠最大可能挽救一個孩子的墜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