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决战全球最高端市场?徐工告诉你答案!

工业头条 高原

时间是2018年11月下旬,上海宝马展开幕前夕,整个徐工集团“严阵以待”,备战这个举足轻重的行业盛会。

对于徐工而言,每一次亮相工程机械宝马展,都像是参加一次重大考试。作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最顶级的舞台之一,行业巨头们即将再一次摆出庞大的阵势,期待向参观者们展示着自己最新、最顶尖的技术和产品。

徐工也不例外。

中国制造如何决战全球最高端市场?徐工告诉你答案!

六个“第一”

“已经在朋友圈传开了。”离展会开幕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在一次闲聊中,一个工作人员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

作为此次参展最重磅的展品之一,被称为“神州第一挖”的国内首台700吨液压挖掘机无疑是徐工的大明星。就在设备抵达上海的展览会场不久,其仅仅处于组装阶段的照片就已经流传出来,在相关专业人士的微信朋友圈中大大刷了一次存在感。

机身总长23.5米,接近地球上最大生物——成年蓝鲸的身长,高度9.44米——比3层楼还要高,宽度9.09米,单单是斗宽就有5米,重量相当于500辆小轿车的总和……一项项破纪录的数据代表着这台超级设备的“分量”,毫无疑问,当这台设备正式亮相的时候,将“引爆”现场,将整个宝马展的氛围推向高潮。不仅仅是因为它极度吸睛的强大外表,更重要的是,徐工700吨液压挖掘机在中国超大型液压挖掘机领域,首次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应用突破,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继德国、日本、美国之后,第四个具备700吨级以上液压挖掘机设计、研发、制造能力的国家。

而这,仅仅是徐工此次想要展示的成果之一。

中国制造如何决战全球最高端市场?徐工告诉你答案!

关于近两年整个集团取得的主要成就,徐工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总结为了“六个第一”:第一中国速度,全球首台XCA1200八轴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创造了月装18台风机,而这同时也是全球第一;第一中国力度,“神州第一挖”的国内首台套700吨液压挖掘机荣耀下线;第一中国广度,1200K大吨位,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装载机于俄罗斯北极圈(极寒)、蒙古炉前(极热)、青藏高原(高原)共同工作;第一中国宽度,“中国龙”XS365单钢轮压路机助力四川马尔康大坝施工(最"强"动力、最"大"激振力、最"大"压实宽度);第一中国密度,300台高空作业平台助力珠港澳大桥建设;第一中国强度,矿用挖掘机油缸实现澳洲矿区最严苛环境的检验,连续运行20万小时,无疑是中国最强。

可以说,近些年来,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绝大部分“第一”,都被徐工收入囊中。而在距离宝马展开幕不到一个月,徐工60台矿山机械出口澳大利亚,从2016年的液压油缸,到2017年的GR3505矿用平地机,再到2018年的300吨液压挖掘机、130吨液压挖掘机、120吨电传动自卸车、12吨大吨位装载机……徐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从零部件开始,到整机出口,再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大型成套矿业装备终于首次杀入全球最高端市场,这不仅是徐工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乃至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荣耀。

徐工打破了外资品牌垄断,成为中国唯一、全球极少数几家能够研发制造成套大型露天矿业装备的企业,改变了行业的世界竞争格局。向来有世界高端装备行业“皇冠上明珠”之称的大型成套矿业机械领域,首次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就这样,一大批“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高端工程机械产品近几年集中出现在徐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也开始具有了真正能够与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一较高下、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划时代”的产品。

中国制造如何决战全球最高端市场?徐工告诉你答案!

徐工的这20年

或许这些数据,更能直观代表徐工取得的成绩。

2018年1~10月,徐工主要经营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主机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8.4%,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7%,出口创汇同比增长67.5%。

近20年来,徐工累计实现设备销量707427台,营业收入 8910.75亿元,品牌出口创汇103.94亿美元,利税 376.81亿元;年营业收入、海外收入、利税、总资产分别增长26倍、45倍、39倍和22倍。1999年,徐工专利数仅为6件。目前,徐工累计拥有授权专利6682项、发明专利1451项,PCT国际专利34件。2018年,徐工新获专利805项、发明专利209项、PCT国际专利11件。从1992年出口第一台设备,海外收入从每年不足千万美元到超过23亿美元,目前徐工在全球有5大海外研发中心、15个制造基地、KD工厂或合资企业、70家分子公司和办事处、300多家经销商,产品出口到182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6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出口第一。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徐工实际投资超过30亿元,覆盖沿线65个国家的63国,占比达到97%,销售额占比达73%,其中在35国出口占有率第一。与80多家中资企业抱团出海,65%的中资企业选择了徐工品牌。

2018年5月,英国KHL 2018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发布,徐工集团以收入69.84亿美元、占全球份额4.3%的实力全球位次再度跃升,位居第六,持续领跑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唯一连续数年进入全球前十强的中国企业。

可以说,徐工引领行业打破了世界工程机械产业发展长期由欧美日企业主导的历史和竞争格局,已然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队”,世界工程机械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很多老徐工人至今还记得,徐工首次参加德国慕尼黑宝马展是在26年前的1992年,当时工程机械产业由美系、欧系、日系“三分天下”,与那些风光无限的国际巨头相比,徐工更像是一个意外闯入豪门盛宴现场的无知孩童,弱小、懵懂、充满好奇心,在当的展会现场,徐工的展位面积只有十平米左右,没有产品实物,只在墙上放了几张产品图片,地上摆着几把椅子,场面着实有些寒酸。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历史的变革就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制造”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成长为了能与百年巨头们一较高低的强劲对手。

而徐工,也通过那次“凑数”般的参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尽管在国内已经是龙头企业,但外面,却是徐工想象不到的另一个世界。徐工也从此走出国门,开始了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全球用户、成长为一家世界级企业的艰难征程。

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徐工在宝马展上,已经是让所有客户和竞争对手都不能忽视的强大力量。

中国制造如何决战全球最高端市场?徐工告诉你答案!

“横扫千军如卷席”

2018年初,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曾用7个字,一句诗来展望当年——“横扫千军如卷席”。

“这是毛主席诗词当中的一句,横扫千军像卷席一样那么简单,要势如破竹乘胜追击,徐工不仅要拿下中国市场的更多份额,还要拿到国际市场的份额。”王民底气十足。

那么,底气如何而来?或者更直白的问,如何拿下国际市场的份额?

对于一家装备制造企业来说,答案并不难,真正的好产品加上及时贴心的优质服务,能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就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厮杀的底气。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极难。毕竟,尽管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时至今日,仍不被视为“制造强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制造”缺乏在高端市场上的建树,如果总是在中低端市场上徘徊,显然无法成长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从2001年开始,王民提出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 产品战略,徐工开始走上了通向高端市场、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艰难征程。

王民始终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简单地以规模取胜,而是以技术、质量和大吨位产品取胜,这是徐工多年坚持“珠峰登顶”的内涵所在。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勇气,2016年,徐工正式对外发布了行业首个“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王民撰文指出:“我们就要将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做下去;每一台产品都要认认真真地做并不断地改进,质量指标不稳定、心里没数绝不要轻易推向市场;交给用户的就是品牌品质、口碑信誉和用户放心。”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已经深深烙印在了徐工集团的血脉里,通过每一台徐工设备中,在最终的用户那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

如今,徐工向《中国机电工业》透露,在“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的基础上,又一种更为直观、明确的理念开始渐渐成型——徐工要将工程机械设备“做成工艺品”。

“看看那些名牌家用电器,工业设计要融入产品之中。”徐工的眼光俨然开始“跨界”,向着更高的质量与更完美的细节方向望去,“模特千好万好,要有着装品味。”

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系统、质量系统的提升,而是一种思维理念的塑造,同时也是徐工一直以来“一根筋”精神的更深层次的体现,徐工要让每一道工序上的工作人员都从客户角度出发,来思考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通过每一个徐工人之手,将最好的产品呈现给客户。

2017年,徐工的主营业务增长了60%以上,出口增长了80%以上。王民曾说:“中国装备正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迅速迈进,从国内市场向全球装备市场全面挺进,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出一条路。徐工人就是要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峰上拼出自己的位置。”

中国制造如何决战全球最高端市场?徐工告诉你答案!

发展“加速度”

了解徐工的人都知道,徐工的目标是世界工程机械行业排名前五前三,但这个“前五、前三”,徐工也多次强调,绝不是简简单单的靠规模取胜,未来徐工要走的一定是一条靠质量、靠创新、靠国际化取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坎,但是这也是一个拐角,搞好了,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王民一语中的。

为此,多年以来,无论全球经济如何波动,无论企业多么困难,徐工始终着眼未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保持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从“十二五”开始,放眼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机会,徐工制定了全球研发中心发展规划,在行业五年低谷期,仍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相继在欧洲、美国、巴西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以各产业技术中心为研发主体,以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技术研究平台,形成了国家级技术中心三级研发体系。

与此同时,徐工也开启了另一层面上的转型升级,力图在三年之内把徐工打造成为一个智能化的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加速器。徐工这几年的大发展,一直坚定智能制造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两化深度融合是徐工的发展主线,工业互联网是徐工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更是徐工在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的新动能。徐工未来要想实现全球前5、前3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工业互联网的这只手。”

徐工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就拿徐工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起重机举例,其在中国市场上绝对老大的地位无人撼动,但王民怎么说?“别看起重机是第一名,搞不好智能制造,很可能就落后。”这句话让当时听到的人惊出一身冷汗。

的确,工程机械行业竞争非常惨烈,徐工时刻面临着危机感,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个行业、每一家企业的机遇。按照《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实施方案》,围绕“主机+核心零部件”产业,徐工智能制造已在7个子公司全面开展,瞄准31个智能化单元、9条智能产线、5个智能化车间,重点聚焦关键工序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设备互联数据分析、工业大数据探索应用、全生命周期质量大数据系统、智能供应链平台建设等重大任务,快速实现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营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提升。

如今,全球起重机行业首条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已全线贯通,在徐工投入运行。这是徐工历时10年的工艺积累,2年研发制造,4个月奋力建设的成果,通过智能制造,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人工成本显著降低,自动化焊接率从40%提升至90%,产品一次交验不合格率降低至1%以下,一人多机水平提升至1人10机。该工厂已经于2017年获得了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而在国际化方面,徐工要在三年内将国际化收入由现在的30%提升到50%以上,以全面国际化用三年打造一个新徐工。正在全力突破的高端市场就是徐工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徐工产品不仅要被国内高端客户认可,而且要大步走向澳洲、巴西、美国、德国等市场。” 徐工已经向着全球高端市场全面开拔,尽管前路漫漫,充斥着种种困难,但徐工本身,却充满了希望与自信,毕竟,王民说过:

“世界舞台很大,徐工不能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