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蛰居青年,特别是近几年,大学扩招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如愿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则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不适应又重新退回家庭选择蛰居生活。

01

蛰居青年特点:自己长期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逃避社交,不与外界接触,寄居在父母家里,靠父母的收入维持生活,蛰居在家里主要就是睡觉、玩游戏、上网看电影、看电视等。蛰居青年在城市里比较多,农村相对比较少。蛰居青年大部分都是单身,也有少部分结婚的。他们在家待的时间越长,与社会脱离时间越长,他们越没有勇气出去应聘工作。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心安理得啃老。

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02

造成青年蛰居的原因很多。有的孩子小时候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合群,不喜欢跟外界接触。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在家庭或学校受到打击排挤,开始封闭自己,厌恶学校厌恶社会。他们在学校只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无所适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即失业,只能窝在家里啃老。还有的青年则是因为父母和自己都对自己期待值比较高,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好一点的工作又竞争不上,选择在家慢就业,在家待着待着就习惯了,不愿意再出去竞争找工作。

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也有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溺爱孩子,孩子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委屈。有的青年出来工作了一段时间,眼高手低,工作上手慢,不适应新工作,自高自大,不会与人相处,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不融洽,或者嫌弃工作活多钱少不自由,稍有不如意就祼辞,可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活少钱多的工作也不好找,于是就只好待在家里

03

父母对于蛰居青年的态度刚开始还比较宽容,以为孩子只时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在家休养一段时间也行,可随着孩子在家蛰居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孩子已经适应这种蛰居生活,没有出去找工作的意愿时,父母开始着急恐慌了,他们也想方设法或采取怀柔政策鼓励孩子出去工作,或者采取高压政策断绝孩子的经济来源,迫使孩子出去工作。有的孩子走出去了,但有的孩子无论用什么方法他们都不愿走出家门。

蛰居青年长期待在家里,身心都不健康,许多青年黑白颠倒,白天睡觉,晚上整宿上网玩游戏,生活不规律,也不参加户外体育锻炼,脸色苍白,眼睛深陷,腰肌劳损。而且由于他们长期不与外界接触,逃避工作,逃避社交,他们会变得沉默寡言,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加之长期不工作也与父母产生矛盾。他们的内心也是极端孤独和自卑的,他们对自己也是不认可的,可又无力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容易患抑郁症和其它心理疾病。

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青年本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可蛰居青年却成为家庭的刺,社会的痛。如果青年长期蛰居家庭,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本该吃苦耐劳、奋力拚搏的年代却选择舒适安逸,也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不负责任。有的父母甚至为些忧心仲仲,茶饭不香。就算是父母有能力供养你一生,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你像行尸走肉一样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那样活着跟死了也没什么两样。有的家庭父母本身经济就不宽裕,孩子长期不工作待在家里啃老更让家里经济雪上加霜,家庭矛盾加深,父母痛不欲生。

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04

希望家长从小培养孩子时不要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应该鼓励引导孩子参与多种活动,多与同学朋友接触,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坚强勇敢,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积极应对。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及时沟通。难。

蛰居青年有的已经不是简单的不上进、懒惰、逃避工作,而是已经患了严重心理疾病,他们想走出去可又对自己无能为力。国家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设置相应机构,以社区为单位,配备相关的专业心理医生,对蛰居青年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找出病因和心结,帮助他们走出自我,采取奖励和扶助政策,鼓励蛰居青年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工作去。

蛰居青年自己也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不能一味逃避,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先尝试与同学朋友交往,学会一些社交技巧,慢慢走出去与人交往,积极应聘适合自己的工作,慢慢找回自信,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勇敢迈过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那么差,走出去并没有原来想的那么难。

蛰居青年,家庭的刺社会的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