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有位氣質才女!她編寫的這部戲登上央視!

溫州有位氣質才女!她編寫的這部戲登上央視!

在樂清城北一家叫陌上花開的民宿,採訪湯琴。

天氣正好,有陽光,也很清涼。木屋外,開著彼岸花,木屋裡,我們一邊喝著茶一邊閒聊。

湯琴是《樂清日報》編委,戲劇編劇,在樂清是個相當有名氣的文化人。可面對一堆的標籤,她只是很淡然地來了一句:“我只不過在不停地為人生找出口。”

在工作中對自己對別人都很嚴苛的湯琴,生活狀態卻雲淡風輕,她可以賞花賞月賞秋香,也可以埋首苦讀著文章。在許多人眼裡,她已經大獲成功,但她永遠在路上,她說她現在學中醫,師承浙江名中醫王超和周朝進,對中醫的把握和理解挺到位,也許再過幾年,她的身上會再多一張標籤。說到此,她爽朗地笑了。

一個在生活中會玩的女人,是令人豔羨的。

溫州有位氣質才女!她編寫的這部戲登上央視!

義無反顧,記錄真實歷史

溫州的戲迷認識湯琴,是通過她的戲劇《雪剪梅》《章綸》以及最近上演的《柳市故事》等。最近十幾年來,她每年都會寫一部劇本。可她笑稱自己是業餘的,仍然堅守自己的本業——記者。

湯琴牢記自己的記者身份,有時寫劇本,也帶了印記。比如《柳市故事》就源自柳市“八大王”事件。

溫州有位氣質才女!她編寫的這部戲登上央視!

在樂清這塊溫州模式發祥地上,“八大王”事件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重大事件。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曾說:“八大王不平反,我是不敢辦廠的!”

湯琴新編的越劇現代戲《柳市故事》,以“八大王”事件為原型,根據戲劇藝術表現手法,描繪了柳市一個普通創業家庭、一群先行者篳路藍縷的創業探路歷程,再現了改革開放在樂清柳市是如何起步的。在姓“社”姓“資”的討論中,在打擊經濟領域嚴重犯罪、保護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轉換中,劇中人物、黨委政府、整個社會都經歷了哪些思想衝擊和風雨考驗……

湯琴是寫作快手,《柳市故事》從構思到提綱到劇本,只用了兩個月的雙休日時間。但事實上,創作出一部有質量的劇本,需要積累十幾年的時間。且不說文化底蘊的積累,僅僅就素材而言,《柳市故事》在湯琴心中,已經醞釀了十幾年。

1994年,湯琴從溫師院中文系畢業,考入《樂清日報》擔任記者。她做記者,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喜歡快速表達,另一方面她會懂得沉穩下來,做思考與反省。因此她喜歡做深度報道。

十幾年前,她就寫了《八大王沉浮記》,被全國很多媒體轉載。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她又一次選擇這個題材,更深入採訪,挖掘到了更多的內容,感受較多。之所以寫這個戲,她是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有區別於新聞的表達。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其獨特性和意義性。

她說, “八大王”事件的最大價值是先行者探索者的價值,它助推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它把改革開放之初的模糊觀念明朗化成熟化,經歷該事件後,溫州的改革才大踏步前進,並且輻射到了浙江甚至全國。所以它是風向標事件,是正面的,是極具能量價值的。

溫州有位氣質才女!她編寫的這部戲登上央視!

柳市“八大王”,在她看來,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

“作為合格的記者,我們所寫的文章,對未來來講,就是記錄歷史。既然是歷史的一個片段,那就要真實,就要有反思,這樣才能保持歷史的連續性過程。”

她採寫的《八大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做出了與十幾年前不同的角度,引來好評,在浙江新聞客戶端的閱讀量達16萬+。

正是基於延續十幾年的紮實採訪,才有了今天如此生動的《柳市故事》這部越劇現代戲。

溫州有位氣質才女!她編寫的這部戲登上央視!

作為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的現代大戲,該劇題材獨特,視覺新穎,立意高遠,人物鮮明,整劇充滿著創業激情和時代張力,不僅在樂清大劇院上演,更是被當做越劇現代戲的典型,登上央視戲曲頻道。

原汁原味的“樂清味道”帶大家穿越回改革開放初期,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柳市家庭的情感糾葛、敢為天下先的創業歷程。

生花妙筆,勾勒舞臺春秋

學生時代,湯琴就有知名度,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過許多文章,包括小說、散文、詩歌。談起與文字結緣,她說功歸於自己的父親。

她父親雖然是軍人轉業到地方,但很有文藝範,訂了很多報紙、雜誌,買了很多書,閱讀之後,還有做筆記的習慣。父親還喜歡看電影,新片上來,就帶湯琴去看。在這樣的氛圍里耳濡目染,湯琴自然與文藝不分家了。

翻開記憶,湯琴提起小時候與越劇的一次未了緣。因為經常在收音機裡聽越劇,湯琴很喜歡。在她十三四歲的時候,樂清越劇團招人,她聽到消息,就想去報考,結果遭到家裡所有人的反對,說是太苦了。“現在我寫戲,可能就因為這個梗,要與戲劇續一續緣吧。”說到此,湯琴笑了,她說:我們誰都說不準,人生的哪一次前因,會決定日後的果。

開始寫劇本,也還是因為記者身份的緣故。湯琴在報社做文化報道,得到了溫州藝研所專家的肯定,經常被叫過來開創作會。面對尤文貴、張思聰、張烈等大家,湯琴覺得自己沒有作品,在戲劇方面是一張白紙,有點難為情,想嘗試一下。

於是湯琴寫了第一個劇本《繡女恨》。她帶著劇本找尤文貴老師請教,尤老師看了以後,很快回信,說劇本“有模有樣”,還指導做了一些修改。後來,劇本發表了。從此,她就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每年寫一個劇本。

湯琴第一個上演的劇本是《雪剪梅》,講述的是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那是2006年,當時尤文貴老師在樂清排《楊貴妃後傳》,她寫了3場,拿給尤老師看,尤老師讓她寫下去。老師的戲排完了,她的劇本也寫完了。尤老師把劇本推薦給平陽越劇團,於是有了她劇本的第一次成功上演。

“我在北京編劇讀書班的時候,遇到很多著名編劇,他們告訴我,寫戲很苦,掏心挖肺的,這又是一條寂寞的路,很多人的很多劇本都是放在抽屜裡。他們的話,讓我寬待自己:我只是一個業餘編劇,已經有劇本上演,運氣不錯啦。”

湯琴說自己是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會努力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在通往虛無的路上,永遠有一股自拔的力量,讓人生不沉淪不頹廢。

在這樣的心態下,湯琴在戲劇裡堅持。樂清鄉賢多,在翻閱他們的資料時,仙溪南閣的章綸,鐵骨錚錚,敢為了正理頂撞皇帝,絕對有戲,於是她動手編戲,寫出了劇本《章綸》。樂清越劇團排演了這部戲,還在第三屆中國戲劇節上拿了獎。

湯琴說,並非沒排演的戲就一定不好,她寫過一個現代戲《雨過天晴》,說的是鄉鎮幹部的故事,她先生曾在鄉鎮工作過,所以內容和情感真實而特別,有獨特的生活質感,她自己很喜歡,獲得過浙江省2015年中青年編劇扶持計劃項目,可惜還沒有機會排演,但寫戲就是這樣,就如同不是所有的好花都有人欣賞。

寫的戲獲得好評,湯琴並未有得意之感,只是說起自己的愛好在女兒廖丁瑤身上得以繼承,才滿臉的歡喜。2016年,20歲的女兒寫了第一個話劇劇本《戀愛了嗎》,湯琴寫了越劇《司馬遷》,母女倆的劇本共同入選浙江省中青年編劇扶持計劃劇本項目,可算一段趣話。

一座城市越有文化特色,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湯琴一直致力於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創作反映本土文化的戲劇作品。她表示,作為記者和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創作出展示樂清人文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作品。雖然一直稱自己是業餘玩票,但湯琴用生花妙筆,勾勒出舞臺春秋,她的理念很專業,她的情懷很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