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福至不喜,禍來不憂

《答嚴給事書》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盛唐詩人、名臣。開元十年,《答嚴給事書》寫於他出京赴任前。張九齡在此信中,向好友回顧了張說罷相前後自己判若天壤的遭遇。流露出對:“巧言潛構,期僕傾危”者的憤懣,申明自己全身遠害的苦衷,旨在澄清原委,消除嚴給事對自已的諸多誤解。

張九齡:福至不喜,禍來不憂

自出江都,慰誨累及,情義已積,昆弟無逾,人生相知,可謂厚矣。僕方請歸養,從此告辭,會面無期,所懷當盡,故復略而言之耳。

凡為前相所厚者,豈必惡人耶?僕愛自諸生,燕公待以族子,頗以文章見許,不因勢利而合。但推獎之日,不量不才,引致掖垣,有負時議。然則初有超拔,豈由本心?嗷嗷之口,曾不是察。既不稱其服,又加之讒間,負乘致寇,幾於不免。當此時也,若無所容,若無所容!以孤特之身,處背僧之地,自怪既往,何幸而全;追想寒心,悅悅發悸。嚴子足下不意而然?既而遠出,猶有餘釁,巧言潛構,期僕傾危。故使者之來,怒於心而色於事,賴於自慎,且得無咎。不者吹毛洗垢,求其痕疵,智窮力屈。特無控告,未始怯事也;有為而然。以故春中有書,薄言求疵。足下猶不諒此意,以為汲汲於聲名,而乃約以莊生之言,博以東山之法,曉導精至,誠故人之情。向戶所防,有異來旨。彼二教者,忘情滅識,無有纏愛,故福至不喜,禍至不憂。今僕養親,豈復割離恩愛、直措心於此地哉?正欲惟疾之憂,全身遠害,故雖在小小,敢不兢兢。至如自於身心,雖復懵昧,幸受教於君子,亦聞道於古人,豈不能少有所適,方復屑屑於譭譽之際也?管仲嘗三戰三北,而鮑子不以為無勇,以其有親。是下寧不我知,可有此誨?

張九齡:福至不喜,禍來不憂

且往者不自量力,因緣小技,蹩躉杆進,荏苒歷年。固以為運屬盛明,朝多君子,義能容物,而忘其孤陋,則不知弊帚之貴,末路多艱。今專典一州,蓋幸遇己甚,而平生萬事,為寒暑所移,雖忝簪纓,若墜泉壑者耳,誠恥令名不副寵章也。昔賈誼才偕管、晏,言則霸、王,名重漢廷,官止梁傅,班固猶雲未為不遇。況僕非其倫,遇己過彼,顧多慚色,豈敢怨而更求歟?足下知心,當明義有所在耳。尊者慈愛諸下,懷寧本鄉,不欲隨官,重有離別。春秋高矣,晨昏久違,僕豈復規規然傲無妄之福,在悔吝之動,而迥無所恃,單子獨立,萬一蹉跌,或遠庭闈。朝心不開,暮發盡白,行已五十,獨不知命哉?是以冒死抗疏,乞歸侍親。一則視膳以展下情,二則辭滿而無貽憂。《易》曰:“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蓋取此義,亦自卜者審也。顧恨上負明主丘山之恩,未有涓塵之答;下愧知己提獎之力,卒無知言之效。

又平生不飾小節,苟取虛名,使吠聲之徒退有後議,竟不獲盡展所有之用,以塞罔極之讒,碌碌而歸,不能不耿耿耳。古人有從所好者,僕亦有心。庶承顏之餘,放性自適,軒冕之事,亦云儻來,林澤之間,聊足散慮,縱絕後望,亦了一生。何必崎嶇不平,齟齬求入,然後為得也?去矣,嚴子勉事聖君,儻存平仲久要之言,無惜詩人金玉之問,幸甚。張九齡白。《文苑英華》687卷

張九齡:福至不喜,禍來不憂

譯文:

自從離開江都,多次來信安慰開導,情義積累,兄弟之間,不過如此,彼此人生知己,可以說很深厚了。我正要奏請歸養老母,從此告辭。不知何時再相會,心裡的話應該說盡,所以回信簡要地談談心。

凡被張說厚愛的人,難道都是惡人嗎?我儒生出身,張說以同族子弟看待我,頗因文章得到稱讚,不為勢利相苟合。只是他推薦鼓勵我的時候,沒有衡量出我缺乏才能,就提拔到中書省任要職,違背了當時的輿論。不過當初被破格提拔,豈出自我的本意?眾口嗷嗷,一點都不體察這些。我既不稱職,再加上有人進讒言,小人居高位招致攻擊,幾乎難於免罪。當此之時。好像沒有容身之地啊!孤立無援的我,處在背時可憎的地位,自己甚至奇怪自己以往怎麼能夠幸運地保全下來,追想往事實在寒心,心神驚悸不已。您不會想到事情如此吧?

後來我出京遠放,有人還在生髮事端,暗地巧言巧語設計陷害,想讓我栽大跟斗。所以使者來時,心中的怒氣明顯地表現行動上,多虧我謹慎應付,暫且沒落罪名。不然的話,他們吹毛求疵,洗垢觀痕,讓人窮於應付。莫不是有人上告事情的始末了嗎?有人竟然如此做事。因此我春天有書信,反覆說請求庇護的話,後來您仍然不理解此意,卻認為我一味追求名聲,並用莊子的話阻止我,用謝安隱居的方法開導我,曉喻誘導之術非常精到,實在出於故人之情啊!先前要防備的,和您信中意旨大相徑庭。(莊子.謝安)兩位榜樣,忘卻自我滅絕知識,世上沒有任何牽掛,所以福至不喜,禍來不憂。現在我要歸養老母,豈能再骨肉分離,只留心這裡的恩怨?正要憂念病體,遠離是非保全自己,因而儘管自己微不足道,怎敢不兢兢業業小心謹慎。至於自料心地雖仍舊愚味,但也曾有幸地受教於君子,也曾聞道於古人。難道不能略微適應世俗,還要在譭譽之間勞碌不安下去嗎?管仲曾三次參戰三次逃跑,鮑叔牙不認為他無勇,因為他有老母。您難道不了解我,而有信中的教誨嗎?

張九齡:福至不喜,禍來不憂

以往不自量力,僅憑雕蟲小技,竭盡全力地謀求官職,歲月推移。本以為國運盛明,朝多君子,根據道義能夠容忍別人,卻忘了自己孤陋寡聞,不瞭解各人都看重自己,末路多艱險。今日能專掌一州之政。已經非常幸運。而平生萬事,被時光消磨,雖位列顯貴,好像已經隱身埋名,實在恥辱自己名不副實有辱皇上賜予的官服。昔日賈誼才華接近管仲、晏嬰、出言則為霸、王之道,在漢朝名重一時,但他為官不過樑懷王太傅,班固仍說他不算際遇不好。何況我才能趕不上賈誼,而際遇卻超過了他,想一想真是很慚愧,怎敢怨恨在心另有他求呢?您瞭解我,應該知道我道義寄託所在。老母慈愛晚輩。心繫本鄉,不想隨我飄泊,只能多次母子別離。現在她年齡大了,我長期未能膝前行孝,豈能再拘泥於追求不意而來的官福?我正待罪悔過。失去靠山,孤單一人,萬一有閃失,遠離老母,早晨心中悲傷,傍晚就頭髮全白。我年已五十,難道還不知天命嗎?固而冒死上疏,請求回鄉侍俸老母,一來盡侍養的義務,二來任官期滿而不留後患。《周易·小過》上說:“飛鳥留下聲音。不宜向上強飛,宜於向下安棲。”大概取此義為卦,也是讓自我占卜的人審慎一些吧。只是遺憾辜負了明主的如山恩德,沒有絲毫報答;愧對知己恩相的提攜,最終沒能證明他的話有遠見。

張九齡:福至不喜,禍來不憂

我平生不拘小節,只苟取虛名,讓那些隨聲附和的人有事後的非議,竟不能獲得充分施展抱負的任用、堵塞無邊的讒言,現在碌碌南歸,不能不耿耿於懷啊。古人有順從自己愛好的,我也有此心。期望在侍奉老母之餘,自由自在,至於官位爵祿一類事,不過無意得來的東西,山林草澤之間,足以散發憂悶,縱然斷了後望,也可了此一生,何必崎嶇不平的仕途上,磕磕絆絆地強求上進,才算得意呢?我要離京了,您努力事奉聖主,如果能有如晏平仲愛賢邀賢之心,請不要吝惜詩人如金似玉的問候,幸得很。張九齡言。(趙維平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